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宋代与佛教紧密相连,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便收到了当时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造型特征、雕刻手法方面浅析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的头、手。由上至下分析药师佛造像头部特征。由手势含义分析药师佛造像手部造型特征。并从雕塑手法上分析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做工手法及雕塑手法的用意。联系当时文化社会背景阐述宋代文化对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的影响。
1.2 文章分论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头部和手部的造型特征,然后分析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雕塑手法的特点及用意,接着通过分析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提出宋代社会对于钟山石窟三号窟的药师佛造像的影响。
第二章 宋代药师佛造型特征
宋代药师佛造像基本继承唐代佛像特征,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唐代高僧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云:“如来左手执药器,亦名无价珠。右手令作结三界印。一着袈裟,结跏趺坐,令安莲花台。台下十二神王。……如来威光中,令住日光、月光二菩萨。” 钟山石窟3号窟中药师佛正坐其中,与寻常不同,钟山石窟3号窟中不论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西方阿弥陀佛、右边药师佛,佛像两侧立侍均为迦叶、阿难。寻常的药师三尊中日光、月光菩萨却未出现。
总体来说,横向与其他宋代佛造像比较,钟山石窟确实堪称全国第一。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钟山石窟的地位在全国都是无与伦比的。
2.1 宋代药师佛头部造型特征
钟山石窟3号窟中药师佛,头部整体向前倾,成俯视状。面相丰满,脸部圆润,曲线流畅,下巴与唐代石佛造像比之略尖,面部结构更趋向写实。至上而下,头发为竖发式高肉髻,呈螺纹式发型,肉髻趋于平缓,纹路精致清晰。佛像额中凸点为三十二相中的“眉间白毫相”。佛像眼皮下垂,是一种定的状态,表戒定慧。意在嘱咐“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眉弓上弯,显出佛像面容和善。佛像鼻骨硬朗,鼻翼小巧。嘴唇饱满,上唇唇珠圆润,下唇下翻,较上唇更厚。唇角内陷,略微上扬,凸显面部丰腴,形象更为慈善。双耳垂至肩头,寓意“福相,能给人带来幸运”。
2.2 宋代药师佛手势造型特征
敦煌药师经变中,药师佛既有托钵执锡杖的,也有一手托钵、一手施无畏手印的。托钵、执锡杖的药师图像在隋代尚处萌芽之中,时至初唐这一形象开始在中原、敦煌流行,宋代、西夏间的沙州回鹘时期,药师佛托钵、执锡杖的壁画仍有出现。
钟山3号窟中这尊药师佛像左手脐前持执药器,形为圆钵,钵内贮满能治众生因果上一切诸病之妙甘露。右手形象便有趣的多,寻常见来,药师佛右手多为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或结无畏印,或结与愿印。而这尊钟山三号窟的药师佛像右手却是十分“接地气”,直接雕刻了一个横在胸前,手掌向下,拇指与无名指捏药的形象,好似刚从药钵中取出,准备施舍与拜求之人。手指圆润丰满,肉感十足。
第三章 宋代药师佛雕刻手法
钟山石窟3号窟中这尊药师佛佛像,与唐相比,更为平易近人。多了些“烟火气”,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宋朝石雕佛像造像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隋唐时期的写实风格,在石雕佛像雕刻技巧,比例分配,神态表现等都贴近于正常人形态,与前代不同的是宋朝石雕佛像造像特点降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偏向于表达亲切的任性审美雅趣。所以当时的雕刻师傅们充分发挥了雕刻技艺,将佛教中诸佛、诸菩萨,那些显得高高在上的神佛通过雕刻艺术变成了现实生活中亲切的人,宋代石雕佛像更加世俗化发展。
3.1 宋代药师佛头部雕刻手法
钟山石窟3号窟药师佛头部,可见得大量的线性的雕刻装饰。眉弓、眼皮转折处都将转折概括为有棱角的线。在鼻翼两侧,嘴唇与周围肌肉的交界处也采用了此种概括修饰的方法。这种修饰方法,在唐代佛像石雕上也极为常见。在较为缓和的面处理时,又多采用平滑处理概括的方式。与线性的棱角交相使用,使得这尊药师佛造像面部结构极度概括,显得整体面部简洁有力。螺旋纹的发髻每个突起上,都刻有即有概括作用,又极具装饰性的螺旋纹路,这直接将面部的整洁有力与头发的繁冗复杂形成对比,直接区分了头发的粗糙无序与皮肤骨骼的光滑明确。
3.2 宋代药师佛手部雕刻手法
钟山石窟3号窟药师佛手部加入了更多的浮雕雕刻的手法。右手手指、胳膊与胸口相连,也没有圆雕一样的起伏。右手药钵之露出四分之三,四分之一没入身体,俯视来看,药钵也是呈略扁的形状。而从正常观赏角度观看,却并不会让人觉得这样的“半圆半浮”有什么别扭不妥。因为这尊药师佛龛是在石墙上雕刻的,观赏求拜者的视觉角度只有不到150度,所以采用了偏向浮雕的雕刻手法,这样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也使佛像更具有艺术感,这尊药师佛的艺术研究价值也大多体现于此了。
第四章 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以东晋药师佛造像为对比)
药师佛造像虽在唐宋之时铸造到达顶峰,但是自从有佛教信徒开始信仰药师佛以来,就有药师佛造像在不断被创造出来。而社会环境对人们审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4.1 从造型体态对比药师佛造像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
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宋代佛像更多继承唐代佛像风格,这尊药师佛也不例外,整体飘逸灵动,面相饱满圆润,更多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五章 结语
综上所述,钟山石窟3号窟的药师佛造像高度反映了宋代的艺术特色和社会风貌。佛教也与宋代文化紧密相连,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由时代背景解读佛教本土化》、《药师佛造像的演变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