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研究综述
2020级美术学班 王雅萌 张忆宁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考古事业的繁荣、汉墓的发掘,考古发掘出土汉镜的数量增加,很多省市为了凸显本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铜镜为对象进行著述,有一大批地区性铜镜图册问世:周世荣先生的《湖南出土历代铜镜》1,张英先生的《吉林出土铜镜》2,王世伦先生的《浙江出土铜镜》3,湖北省博物馆的《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4,洛阳博物馆的《洛阳出土铜镜》5等,这些图册都是对某地区出土铜镜图片的整理。
迄今为止,国内对整个铜镜的研究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中国铜镜史》6,《止水集--王怀刚铜镜研究论集》7,《汉镜文化研究》8等。《汉镜文化研究》是2014年由中日两国32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之作,分为研究部分和图片部分,并被分为上下两册,博士论文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的《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9,其余皆为硕士论文。以上的论著和图册是汉镜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其中对陕西地区的汉代铜镜或少有提及或只是部分论说。
杨平的《陕西出土汉镜研究》对建国时期至1990年间陕西出土的二百五十余面汉镜进行分型研究,以汉镜镜背上内区纹饰为依据将铜镜分为十类三十一型。该文还对西安、关中、陕南、陕北这四个区域出土汉镜的分布情况及数量作了简要介绍。
姚生民的《陕西淳化县出土汉代铜镜》对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出土的二十五面(其中四面为收回品,其余皆为墓葬出土)西汉铜镜的纹饰布局及内容作了介绍。
商洛市博物馆的《陕西商县博物馆收藏的铜镜》对馆藏的9件汉镜(一件六弧连纹镜,三件昭明镜,两件规矩镜,一件九乳神兽镜,一件日有熹镜,一件灵龟镜,文章指出这些铜镜大都为出土品)做过纹饰布局的简要说明。
刘明科的《宝鸡市博物馆馆藏汉镜介绍》通过对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 300 余面汉镜分为 类进行介绍,主要对铜镜纹饰布局的情况介绍说明,与以上文章相似,并未对纹饰的内涵进行详细说明。9
关于陕西汉代铜镜的图册有:陕西省博物馆编著的《陕西省出土铜镜》本文所引图片大都出自此书,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著的《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编的《对镜贴花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铜镜集萃》,扶风县博物馆编著的《镜鉴千秋--扶风县博物馆馆藏铜镜集萃》等。
关于陕西汉代铜镜的学术研究著作有程林泉和韩国河著的《长安汉镜》10一书作者以长安地区出土的三百零五面汉代铜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汉镜的源流、出土状况进行介绍,对汉代铜镜分类并分析。
著作首先对汉镜的源流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总结了秦汉铜镜对战国铜镜的继承与创新。其次作者对汉镜的研究动态、出土状况、历史背景、汉镜的制作及使用、汉镜的形制特点、区域特征以及研究价值分别做了详细的说明。作者也并非圈于这一时一地的汉镜研究,用较大的篇幅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论述了汉镜的源流、研究动态出土状况、历史背景、形制与特点、区域特点研究价值等问题,其目的就是将长安汉镜置于全国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内,从而彰显出长安汉镜的特殊地位和价值。铜镜表面上看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它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汉镜中的主题纹饰、铭文等,反映了汉代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汉代的思想文化都会在这一方天地中有所展现。因此,也只有将长安汉镜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充分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汉镜的研究引向深入11。
书中收录的三百三十六面铜镜,除少部分为秦镜外,其余均为汉镜,而且全是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这就为这一区域汉镜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将这三百三十六面铜镜,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类型排比,分为素面镜、蟠螭(融)纹镜、彩绘镜、花卉镜、草叶纹镜、螭龙纹镜、羽状纹镜、星云纹镜、四乳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三角儿何纹镜、三乳连弧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铜华镜、日有熹镜、重圈铭带镜、云雷纹镜、博局镜、七乳禽兽镜、连弧纹凹面圈带镜、君宜高官四兽镜,变形四叶纹镜、夔纹镜、龙虎纹镜等二十六类,并根据各类铜镜不同的型、式结合以往的铜镜资料和墓葬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了这一区域汉镜的演变序列,这对于汉镜的研究无疑是更上一层。
此外,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除大量的黑白插图外,还有六十多张彩版,对有代表性的汉镜进行了重点介绍。在语言的表述上,融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长安汉镜》虽为地域性铜镜的研究,但它所涵盖的内容之丰富,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所引证的材料之翔实,在汉镜研究领域是空前的。著作对于全国汉镜分区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对本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注释
1.张英:《吉林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牡1990年6月。
2.周世荣:《湖南出土历代铜镜》,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王世伦:《浙江出土锅镜》,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4.湖北省博物馆:《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5.洛阳博物馆:《洛阳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6.孔样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7.管维良:《中国铜镜史》,群言出版社2013年12月。
8.王怀刚:《止水集--王怀别铜镜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李新城:《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0.程林泉,韩国河著:(长安汉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11.张得水:《<长安汉镜>书评》,《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与演变
2020级美术学 王雅萌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中,都提到了一样物件——铜镜。
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早在三四十年前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就有铜镜,铜镜的生产历史较长,但一直到战国时代为普遍使用两汉及三国六朝、隋唐时期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亦将铜镜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到清代乾隆年间出现水银玻璃之后,青铜镜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考古发现证明,铜镜与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一样,亦作为随葬品放入墓内,成为丧葬必不可少的用器并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
齐家文化和西周时期均为圆形,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呈现出桥型钮。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二、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重要时期,而战国则是中国古代封建支付全面确立的时期,两种政权的交替和革命,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进步,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统治方式的转化,使整个社会从思想意识到生活习俗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铜工艺摆脱了职位王公贵族服务的高贵身份,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日用青铜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进而带动了铜镜制作工艺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团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型小钮。
三、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青铜礼器 日渐衰落各种新的工艺正在迅速兴起,突出的表现在 日用生活品与日俱增在形制和 纹饰上明显地摆脱了商周时期青铜礼器装饰艺术中那种庄重威严神秘的宗教色彩开始 向写实性和实用性发展因而在铜镜的装饰艺术和表现手法上更具色彩效果那州出土的“山”字纹四叶纹镜主要以“ 山” 字和植物带叶组成主体纹饰整个画面 显得栩栩如生这些迹象表明了奴隶制崩演封建制崛起,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在起着翻天筱地 的变化从而带来了万象更新的局面。
铜镜的种类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道四叶、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等1。
四、两汉时期
强大统一的政治局面,带给社会空前的繁荣,对外贸易交流也更加广泛,文化的日趋成熟使中华文明实现统一,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发展,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环境下,日用青铜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铜镜的发展也进入了繁荣的时期,目前所出土的铜镜也多为汉镜,庞大的数量、精美的样式也在铜镜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为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其中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以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汉武帝时期有五个特点:一是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方式,既整个铜镜的主文分为四区;二是地纹逐渐消失,使主纹更加突出;三是纹饰趋于简化、朴素,如草叶纹或仅用铭文作为铜镜的装饰;四是镜中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五是在装饰图案上内向连弧被广泛采用,四叶纹钮座发展成柿蒂座。
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时期的王莽时期,有非常大的变化:铜镜纹饰题材上开始以四神为中心,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而且此类主题纹饰的类型更加逼真、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排列灵活;注重镜缘的装饰,铜镜的艺术性更加强烈。
东汉中晚期,是汉代铜镜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的铜镜也有两个特征:一是铜镜题材的广泛性,纹饰结构复杂,以神兽纹为主,并有浓烈的故事情节的画像图案;二是浮雕技法的产生和“轴对称”的纹饰布局方式的应用,纪年、纪氏、纪地铭辞及宣传铜镜的铭辞大为盛行。
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幸运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圆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纹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等3。
对汉代铜镜纹饰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它浓缩了汉代的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我们展示出了更清晰的古代生活,对于处在一个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有助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实现。汉代铜镜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成为当代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将汉代铜镜纹饰注入时代性和新的活力,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当时的铸造业,进入了中落时期,并产生了极大的南北方差异。这一时期的整体风格沿袭汉镜,由于佛教盛行,因此铜镜中佛、神兽图案纹饰较多。 根据考古发现来看 这个时期流行的铜镜有以下几种类型: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纹带佛兽镜。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还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以辨认,虽然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辨认清楚的很少。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样式。这时候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六、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随着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上的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反映在手工业方面不仅丝织业制瓷业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铸铜方面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子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细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反映了唐代社会日新月异和繁荣昌盛的局面2。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隋唐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高度。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势、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唐代镜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3。
七、宋代
宋代铜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发展阶段、中期成熟阶段、后期创新阶段。
1、早期发展阶段(北宋太祖至宋英宗年间)
此时的宋代铜镜特点就是模仿前朝,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绝大部分是模仿时代较为相近的唐代,众所周知的纹样包括但不限于海兽葡萄纹、花鸟纹等等。模仿的同时,铜镜的整体造型逐渐变薄,器型尺寸逐渐变小,工艺逐渐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粗犷不拘小节,且装饰纹样一同被简化,大量出现了素面镜,模仿的前朝纹样也因为这些改变有了宋代铜镜独有的特色。但素面镜的出现,仍然是宋代铜镜里程碑的存在,是宋代沿用时间最久的形制。
2、中期成熟阶段(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年间)
经历了宋早期对于前朝的模仿、创新,宋朝铜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保留了早期纹饰的基础上,创新了缠枝花草纹、连线纹、神仙故事纹等纹样,其中花卉纹饰是宋代最经典的纹样,同样沿袭了宋代手工艺品简约小巧的风格,灵动活泼。正是此时,带有广告性质的素底铭文镜出现了,这是商户们用于宣传自家商铺的竞争产物,同时江浙赣地区的铸镜中心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较为著名的有江苏南京、浙江湖州、江西饶州,但这其中产量最高、铸造时间经验最高的还是浙江地区的铜镜,此时连钱纹铜镜较为典型,且形制并不局限于圆形,已经开始出现异形铜镜的萌芽。同时期政权并立的辽,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方圆结合的纹样图案4。
3、后期创新阶段(南宋孝宗至南宋灭亡)
宋代铜镜发展后期,前朝花纹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人们开始着手创新铜镜的形制,铜镜出现了手柄,鼎形、钟形、壶形等层出不穷。有柄镜与镜体外缘连通,南宋和金分别镜缘轻巧较薄、镜缘厚实于外缘隔断。
八、辽金时期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宋代后除了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子以六葵花最为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等。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4。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又双钱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5。
九、元明清时期
元朝立国时间很短,虽然自13世纪末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金银细工的制作也有较高工艺水平,但在铜镜的铸造上却日渐衰落,铸造风格沿用宋镜风格,题材中除了一部分平面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如“长命富贵”等等。
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玻璃的出现与普及,铜镜失去了实用价值,一般同于辟邪之物,因此也逐渐失去了艺术价值。
至清代,铜镜铸造业已经没落,此时期的铜镜铭文也多是“金玉满堂,连生贵子”等吉祥用语,铜镜多作为嫁女只用,原料质地十分粗略。多采用六菱花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简略。
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等。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取而代之。
对于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不难发现它浓缩了中国的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我们展示出了更清晰的古代生活,对于处在一个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有助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实现。中国铜镜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成为当代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将中国古代铜镜纹饰注入时代性和新的活力,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注释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2.程林泉,韩国河:《长安汉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车正萍:《试论汉代铜镜的纹饰》,中央民族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4.田英:《汉代铜镜纹饰分类》,《文物天地》2016年第2期。
5.王晓峰:《中国古代铜镜设计心理学研究》,山东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