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关于唐泰陵石刻的考察报告,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的合葬墓地。笔者通过对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唐泰陵石刻现状的文献整理、现场考察以及个人思考,写就此文。
关键词:唐泰陵 帝王陵 唐史
一、唐泰陵概况
唐泰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是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陵区除唐玄宗和杨皇后主陵之外,还附葬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经专家考证,泰陵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现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
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
二、石刻内容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几座石刻:
1、四门石蹲狮
系陵园门狮。每神门各置一对,共四对;每对间距15~20米,距离门址4~10米。石狮基座长1.15~1.4米,宽0.9~1.1米;狮高1.75~1.8米,身宽0.8米左右。蹲踞状,造型强劲有力。
2、玄武门石刻
系陵园北门外石刻。位于玄武门外阙台北10米开外,共置仗马及牵马人各3对。分东、西两列向北依次排列,两列间距约25米,每对仗马前后相隔18米。马高1.6~1.7米,身长1.8米,立于长方形基座上。马背置马鞍,披障泥;马身置鞅鞧,其下系杏叶;马栽短鬃,尾下垂。牵马人立于仗马一侧,均残损无头,残高1.5米。
3、神道石刻
共36件。自乳台阙址北100米处为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约60米,依次为: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仗马五对,翁仲十对。
华表:通高4.5米,覆莲座,八棱柱身,仰莲托宝珠顶;
鸵鸟:雕于高2.1米,宽1.8米的石屏上;鸟高1.15米,身长1.5米;身体肥硕,退较短,毛羽不甚清晰;西列石屏背面有北宋“陕西转运副使游师雄行部……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九日”题刻一则。
仗马:马身一般高1.6~1.7米,长1.8米;背置鞍鞯,披障泥,无镫;身置鞅鞧,其下系杏叶;马栽短鬃,尾下垂;其中七匹残损较甚;马旁立牵马人,姿态妖娆,均残缺无头,残高1.5米。
翁仲:通高2.93米,宽0.9米;完好者七尊,余皆残损,立于石座之上。东列文官,皆汉人形象,戴进贤冠,穿宽袖长袍,系革带,着高头履,双手执笏;西列武官,有汉有胡,戴盔甲高冠,穿长袍,肩有背带,腰系革带,着靴,双手拄剑。
三、唐泰陵石刻赏析
泰陵始竣工于中唐初期。石雕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传统雕刻技艺,同时又吸收了以前唐代诸陵的石雕特色以及外来的雕刻风格,设计别出心裁,刻工刀法娴熟,转折明朗,风格细腻。如翁仲改变了以前唐代诸陵一律为直阁将军的模式,首次将文臣武将分行排列,左文右武,文臣持圭,武将拄剑,各司其事,井然有序。武将中还出现了胡人形象,反映了玄宗后期的用人观念。泰陵石雕虽不及乾陵、桥陵石雕高大,但却克服了其重形似,力求雄伟而比例失调的缺点,而是注意写实,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但此段时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发展,不少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其中泰陵翼马(在陵墓中,翼马起着联系亡灵与天界的神秘作用)体态矫健,英姿飒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剽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不像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四、文物保护
唐泰陵遗址的考古工作是“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调查工作的子项目之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考古工作。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陕西省重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陵四门立有陵园保护范围标示牌四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