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18333
作品数2
关注数3
粉丝数3
黄笛

黄笛

雕塑系

菩萨头像

类别
其它

浅析北朝-宋观音菩萨头部造相特点

 

引言

 

  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观音,但历代的佛像制作大师们却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念去塑造观音的形象:早期的观音带有西域人的风姿,长眉、高鼻、裸露上身,北魏时期的观音面容视,妙相庄严娟秀,隋唐时期的观音雍容丰硕,宋代的观音潇洒飘逸。观音是一尊美神,素有“东方维纳斯”之誉,这里,我选择了几个观音的头像造型,和大家分享。

一、北朝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

这时期的观音容貌有三种最明显的区别;第一种,是带着浓重的中印度色彩,比较呆板僵定,刻法呈现出在摹仿方面的努力。佳者虽勇毅有劲,但缺乏任何韵趣。

  第二种,容貌修长。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是艺术的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 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

  第三种,这种雕刻艺术,在精神方面乃大大退步,在技艺方面则加增谙熟繁巧,讲求柔和的曲线、圆滑的表面。

北周的观音头部是浑圆的,额头明显较低,眼睛虽然仍细但比较长,鼻与唇比较饱满。先前时期那种迷人的微笑几乎不见了,皱褶简单,直上直下。

其造像特点的体现:北齐、北周之雕刻,以历史眼光观之,实可为隋代先驱。其手法由程式化的线形的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法。其轮廓仍整一,其古风的微笑仍不罕见,然不似前期之严峻神秘。面貌较圆,而其神气则较前近人。此时期可称为过渡时期。

一、隋

  佛造像的风格而言,其大部分仍可称为“过渡式”的,但其中也出有少数精品,可以位我国最发达的宗教雕刻之列。杨隋帝业虽然只二代,匆匆数十年, 却实为是我国宗教雕刻的黄金时代。其时环境最宜于佛教造像之发展,而其技艺上也已臻完善,可以随心所欲以达其意。但隋代雕刻大体都甚严正平板,对于自然感仍少了一些味道。

  隋代观音像头占全身的比例变小, 鼻子和下颚较以前丰满,眼睛仍细。但上眼皮凸出一些,显出其下的眼珠。这微微凸出的眼皮与眉毛下面的弧形平面相交形成柔和的凹沟口这交线像一张弓,重复了眉和眼睛的韵律。嘴变小了,造型精致的双唇使雕像微带笑意。颈部中段横一道深深的皱褶。菩萨的服饰变得华丽。头巾和项链上嵌着餐石般的装饰。珠链从肩上垂下,间隔地挂着饰物,抵到膝部以下。

(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一、唐

  中国的雕塑,尤其是佛教雕塑,在唐代直抵顶峰。在唐帝国版图之内,到处都在热情地雕凿佛像。此期作品,其美术上的优劣颇为一致。其身材颇肥硕, 头大而有强力,同时寓柔秀于强大之中,其褶皱流畅自然,出入深浅,皆能善表第三量。菩萨亦其身材较窈窕,带女性特征。

  唐初与隋代的风格接近,很难明确区分。到7世纪中期,唐代自己的风格出现了,雕像更加自然主义了。头部稍稍偏向另一边。躯体丰满,腰部仍细。菩萨的脸部饱满,眉毛优雅地弯曲.不像前一时期那样过分,很自然地呈弧形勾画出天庭。眉弓下也不再有凹沟。眼睛上皮更宽,眉下的曲面减窄。鼻子稍短,鼻梁稍短也稍低。鼻端与嘴稍近,嘴唇更有表情。发际移下,额头高度稍减,这时期的菩萨像的装饰不那么华丽了。头巾简化,头发在头顶上堆成高髻。

   (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一、宋

  宋代雕塑最突出之点是脸部浑圆,额头比以前宽,短鼻.眉毛弧形不显,眼上皮更宽,嘴唇较厚,口小,笑容几乎消失,颈部处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头颅.与头胸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

  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在面部刻画,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