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16652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高咪

高咪

美术史论系

“宋龙”——神性的迸发

类别
史论
神话故事加身边所闻的轶事听闻是初心,考察中石顶上模糊的龙印是来源。



龙文化综述

2020级美术学  高咪  

 

    龙作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神话动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大众,从瓦当梁柱装饰、生活起居用品到服饰纹样,随处可见各式各态,形象万千的腾龙纹样。中国人爱龙之心可见一斑。


一、龙图腾起源及其演变 

    龙这一神话形象的起源一直为人们纷说云云:有人坚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数量稀少、行踪诡秘,难以被人察觉,即使如此 ,人们仍然可以从自然中发现“龙睡过的印记”、“龙盘过的水潭”等似是而非的怪文。在传说所被人津津乐道的同时,专家们也在考古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到远古时期的“龙”。

    关于龙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杨俊伟、任芷诗等人在《龙崇拜的起源与发展》、《龙图腾的演变及其心理学依据》中提到了龙可能起源于马、起源于湾鳄、起源于恐龙、起源于蛇、起源于蜥蜴、动物综合组成的、来源于对雷电等自然想象的敬畏崇拜。 其中以蛇为起源的综合图案说最为大众所接接受。。蛇拥有修长灵活的身躯,与现今我们所认知的龙纹样所一致,在增添鳄鱼般扁长的嘴,鱼类的尾巴,猛兽的四肢,鹿的角,就大致组成现今的龙1

    1987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发掘的三组蚌壳堆砌的龙图案,濮阳西水坡遗址是距今约66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这由蚌壳所组成的蚌壳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蚌壳龙的身躯呈大致的“s”型,头部摆放更粗犷,四肢细小,与一旁的蚌壳虎相互照应。

    杨俊伟在《龙崇拜的起源与发展》龙的起源是当时人们对于雷电暴雨等自然现象认知不足而对此类事物产生敬畏崇拜,与当时所生活的大型生物(例:湾鳄)所结合而产生“龙”这一神话形象。这一猜测较蛇起源的综合图案说更具说服力。在后世龙的象征中也确实有雷电、雨这一崇拜。想象我们的先民从猿类动物中进化而来,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恐惧,巨大可怖的爬行动物,令人毛骨悚然的电闪雷鸣,一切大于人类力量的事物都威胁他们的生存,在诸如此类,敬畏使他们创造出结合万物能力形态的图腾形象,用以知晓天地,保佑生灵。

    在龙诞生的初期,其形象并非当今人们认知中的龙。新石器时期,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出土的用蚌塑排列的龙,长1.78公尺, 高0.67公尺。龙身整体与兽类更为接近,弓起的背部像是在警惕些什么东西。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5500年) 遗址出土彩陶瓶上的龙,高38.4公分。整体图案呈现出三角的形态,身躯装饰有渔网状纹饰,龙身不似蛇身般蜿蜒,更像是一条短小的泥鳅在用自己的头触碰尾部,在这幅龙的形态中有明显的拟人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身躯两侧。龙的头部呈现人脸的圆形,上面清晰地刻画了浑圆的眼睛、呈线状的鼻子,以及张大露出牙齿的嘴,写实中带有现代漫画火柴人的特点,令人忍俊不禁。身旁两侧似手非手,似鳍非鳍,有攀爬周旋之感。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 出土的猪玉龙,玉玦被雕刻成龙猪合体的形象,首尾回环,留出一个空缺。

    商朝在甲骨文中有关于“龙”的字形。此时期龙纹以青铜器上为最,龙纹更似某种四角猛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此类凶兽与这时期的龙纹有某种联系。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龙纹更为繁复,形制变得更为规整,如几条龙围绕圆形而成的纹样,又有对称回环的回环纹2。龙的神情更为威严突出。在此时也作为祭祀礼器使用。

        春秋时期大致与西周无大差异,战国时期各国混战,各地区自立为王,在此时的龙纹在各国间产生了差异。

    秦汉时期是龙纹样的定型时期。此时期的龙纹样多呈现兽类的低伏奔跑状态,身躯与蛇类无太大相似,变的更加雄壮矫健,上下颌更加扁长,与鳄鱼头部类似。且身上出现了类鱼鳞状甲片,背脊处出现了些飘逸的,类尾鳍状事物。除此之外还伴随着太阳的出现,在秦汉瓦当上出现广泛。在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开始象征帝王形象出现,皇帝坐的椅子被叫做龙椅、皇帝的衣服被称为龙袍、皇帝的坐驾被称为龙撵,等等诸如此类帝王专用器具。龙纹样也变成只为天子所个人拥有,太阳形象的出现即表示皇帝为“天的儿子”。秦始皇也被后人称为“祖龙”。

        南北朝时期较之前汉朝体态更为轻盈,龙的“鳍”表现得更较明显,不是汉代遒劲有力、猛兽般的形态,转变为飘然欲仙,腾云驾雾之感,形态与麒麟等兽有相似之处,却更显得灵动,仿佛轻轻一跃便可飞出天际。

         唐代龙也确立了龙的基本形态。唐朝龙纹比之北朝更为肥柔委婉,北朝为清丽小姐,唐朝就是雍容贵妇;比之南朝的更为温婉多姿,南朝为英武的女将,唐朝就是娇媚的妃子。唐龙更为精致,身上鳞片被细细打磨,规律编排。龙须飘逸,似飘飘欲仙。唐龙的独特之处便在后腿之一与尾部相互缠绵纠结,难舍难分。

       宋代龙是龙形态变化的转折点,是真正的从兽性转为神性4宋朝是文人的时代,工艺的大幅提升,绘画形式的多样,使得当时的龙有了与唐代所不一样的神性。更为仙风道骨,令人有望仙之感。

    宋以后的龙纹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更精细,更加多变。


二、龙纹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人的精神理念

    1.原始时期

    原始龙纹的出现代表着古人在认知不足的条件下,凭借着想象力,刻画出一个超自然的形象,用来寄予古人对于陌生领域的好奇,与想要认知外界的迫切。同时用来敬畏自己、族人,也正是有了敬畏之心,在那个环境下的先辈们才能满含谨慎与憧憬,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

而原始龙纹就是象征着古人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与对自然地敬畏之心。

    2.奴隶制时期

    国家的概念产生,阶级的分化,使得图腾一类事物也出现了拥有等级的改变。他代表着各个部族从分裂对峙走向了统一的民族,而龙图腾也在这过程中逐渐融合趋于统一,代表着国家民族共同的信仰与期盼。

    3.封建制时期

    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专制时期,是君主集权制高度集中时期,皇帝就是天下的主人,这时龙纹已作为皇权的象征,皇帝所使用的器具一应俱全的被纹上龙形纹饰:龙袍、龙椅、皇帝寝宫的装饰等。此时龙纹作为君威的象征,收到严格的等级限制,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可随意使用。

    4.现当今社会

    龙纹已作为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象征,无论在何时,你身处何处,只要看到中国龙,便能发自内心涌现出归属感。

    龙纹装饰使龙的传人更具有团结一致的精神,无论在什么危难关头,我们总能自发的团结起来,放下私人恩怨,共同御敌,从古至今无一例外。不论是抗战时期的有识之士们,还是在天灾人祸面前的官兵们,亦或是如今站在一线抗击病毒的各个领域的人们,中国人总是能在炎黄子孙的名义,共同抗争3。

而龙纹所代表的拼搏进取精神更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宝贵的品质,通过创新、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我们终究是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令人振奋不已的奇迹。


注释

1.毛洪东、王灵光、孙艳:《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与演变》,《寻根》2020年第1期。

2.李树浪:《神秘符号青铜器上的龙纹》,《收藏》2012年第1期。

3.刘伟:《论龙的起源与龙文化内涵》,《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4期。

4.林岩:《唐宋时期“龙纹意象”审美情趣之比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7期。

 


 

“宋龙”

——神性的迸发

2020级美术学 高咪


一、龙起源及最初发展

    像是古埃及人相信圣甲壳虫代表着太阳,能使人的灵魂得以永生;印第安人以鹰、蛇为象征,相信这类猛兽能保护自己的族群不受伤害;古希腊人以神话中各种神的形象为反映古希腊时期人们的思想内涵;和世界古代文明一样,中国古代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图腾形象——龙图腾。

    自诩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无论是在祖国大地上的,还是身在异国他乡的旅客,只要见到中国龙的形象,便会由内心深处生出一种归属之感,即使是异乡的孤独人。与中国人对龙的态度不同,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龙是一切罪恶的代表,它们贪婪、虚荣、淫邪、充满谎言与危险,文学戏剧中,它永远是为烘托主角的勇敢善良而存在。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更加不会有人将它们奉为信仰,不会用他们的形象去代言美好的事物。而是有《屠龙英雄》(少年杀死龙后,受却到了财富权力的诱惑,而最终少年变成了新的恶龙。)这一另人警醒深思的童话故事。这也是西方人听说中国将龙作为祖先对待时的震惊不解。而当你站在唐人街或是春节时的中国城市街道,会看到以龙纹为底的的招贴广告,龙形状的布偶摆件,青年身上以“龙”为元素巧妙纹身,汽车后视镜上挂着的四神兽流苏坠,孩童脖颈上带着雕龙装饰的挂坠,老人念珠上的雕龙纹饰……而几年来,复古潮流的兴起,龙纹装饰也为许多潮流设计师所更改再现。“龙”这一意象从古至今都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为无数中国人所喜爱,被视作中国人的“根”。

    至今,“龙”起源的秘密都让人无从追寻,无法查究。民间流传千千万,却没有一个能被学术界用证据盖棺定论。有人坚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数量稀少、行踪诡秘,难以被人察觉,即使如此 ,人们仍然可以从自然中发现“龙睡过的印记”、“龙盘过的水潭”等似是而非的怪文。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叫“青龙山”的小山丘上,家中老人总说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个水潭里曾经有一条青龙所盘踞过,还留下了印记。在我妈的老家湘西,有一座湖南与四川重庆所相连的山叫“八面山”。那里有一个洞,叫“燕子洞”,在解放时曾是土匪的窝,在洞顶上就有一条长龙卧印,接近尾巴处还有一道像是用利器快速斩下的沟痕,相传那是从前的一个道士在对真龙斩尾的同时,那条沟痕就出现了,而龙再也没回来过。在传说所被人津津乐道的同时,专家们也在考古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到远古时期的“龙”。

    学术界普遍流行的几个说法:以蛇为主体的综合图案说1,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这句话:“龙是用蛇的身体、鹿的角、蜥蜴的爪子、鱼的尾巴、鳄鱼的嘴……组成的”。这句话一直是我后来认识龙的基础。而综合图案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1987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发掘的三组蚌壳堆砌的龙图案,濮阳西水坡遗址是距今约66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这由蚌壳所组成的蚌壳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2蚌壳龙的身躯呈大致的“s”型,头部摆放成扁长上下颚开合的状态,四肢细小,与一旁的蚌壳虎相互照应。蚌壳龙的出现似乎是印证了以蛇为主的综合图案说,然而另一龙形象的出现打破这一假说。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 出土的猪玉龙3,玉缺被雕刻成龙猪合体的形象。首尾回环,留出一个空缺,细长而不带任何纹饰的龙身显得灵活柔软,像是随时可以翻身变换。头部小而精致,微翘的鼻头,轻抿的嘴部,含蓄而活泼,脑后装饰着一排鬃毛,鬃毛尾部微微上翘出俏皮的弧度,让人联想现代广告中柔滑顺畅的秀发。最有名的一块猪玉龙造型憨态可掬,隆起的额部高耸挺拔,面部用浅阴线刻画出眼部和微翻起的鼻。如若不是底下有清晰的刻出嘴和猪的獠牙,一定会被人认为是一只威猛的猿猴。猪玉龙的出土则是表明龙的原始起源并非是一定以蛇为主体。

    另一种龙的起源说是当时人们对于雷电暴雨等自然现象认知不足而对此类事物产生敬畏崇拜4,与当时所生活的大型生物(例:湾鳄)所结合而产生“龙”这一神话形象。这一猜测较蛇起源的综合图案说更具说服力。在后世龙的象征中也确实有雷电、雨这一崇拜。想象我们的先民从猿类动物中进化而来,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恐惧,巨大可怖的爬行动物,令人毛骨悚然的电闪雷鸣,一切大于人类力量的事物都威胁他们的生存,在诸如此类,敬畏使他们创造出结合万物能力形态的图腾形象,用以知晓天地,保佑生灵。

    无论起源于蛇亦或是雷电崇拜,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并非是远古时期“龙”刚产生时的意象。

    远古时期的龙除了熟知的猪玉龙、蚌壳龙之外,还有另一些可能并不让人联想到龙的“龙”。甘肃省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土彩陶瓶上的龙5,整体图案呈现出三角的形态,身躯装饰有渔网状纹饰,龙身不似蛇身般蜿蜒,更像是一条短小的泥鳅在用自己的头触碰尾部,在这幅龙的形态中有明显的拟人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身躯两侧。龙的头部呈现人脸的圆形,上面清晰地刻画了浑圆的眼睛、呈线状的鼻子,以及张大露出牙齿的嘴,写实中带有现代漫画火柴人的特点,令人忍俊不禁。身旁两侧似手非手,似鳍非鳍,有攀爬周旋之感。

    龙纹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的时空,承载着千年的记忆时光,最终以一个神灵般的形象,慢慢渗入我们的生活中,也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灵魂痕迹。在今天,我们不再执着于它从何而来,更多的,我们了解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成为一代代人的明灯,而它又是如何被当时的人们所改变,秦朝是它征程的开始,唐代它奠定了后世易变的基础,在此篇中将来清浅的谈述它在宋代时神性的初现雏形。


二、“宋龙”与前朝兽“龙”

    宋龙与前朝诸龙的差别在于形象特征的转变与前朝不同之处,继而表现出了与前朝龙纹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历代龙纹最大的区别于宋龙也不难从以下的对比来看出。

    商朝是奴隶制地主阶级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纹饰装饰一般用于礼器,例如鼎的制作使用,在那一时期,礼器也被贵族所拥有,有严格的血缘制度,鼎的数量象征着地位的尊卑,说明在那时起,龙纹等纹饰已经隐隐呈现出阶级专用垄断的趋势。在甲骨文中有关于“龙”的字形,“龙”字形瘦长,中间有一弯曲的弧度,正像是想象中龙身如同蛇类般瘦长。在弧度的尽头,分开有长度差不多的开口状线条,两条线的内侧还画有上下个两段类似“垂直线”,毫无疑问我们便可猜测这就是“龙嘴”,上面獠牙突出,好像正在准备撕碎猎物。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文字,从而显示出后代的“龙”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的6。作为商周时期最常使用的礼器,龙纹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青铜器具上。有一形态是一条身躯瘦长但却没有四肢的龙像蚊香般将自己盘成一圈又一圈,最后龙头在中间朝外。龙头的装饰更似用一个个小几何图形拼凑而成,头部宽大,神态更为凶猛,与后世龙小巧灵现不同,它更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此类凶兽。如果说后世的龙图腾大致为一类形象,并不会又太大差异,那商时期就是各种龙形态争相发展时期。出土一玉雕龙纹饰,它的整体形象更像是一头仰卧不起的小兽,努力的把身体蜷缩成一个类圆形,想要翻身而起。身体之上并非是排列有序的鳞甲片,而是当时所流行的回云纹之类的纹饰。兽身短小,身躯粗细差异较大,有雕刻似足非足在身体后半段。龙头更不像后世龙那般复合怪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大多都是老虎豹子一类大型猫科动物。不论是盘旋的龙纹还是猫类龙纹皆非是后世所广泛认同的形象,商朝龙纹更无神性可言,却也不是纯粹的兽性,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让人产生好奇,引发出无穷的想象。

    西周时期的龙纹大致延续了商朝的形制7,不同的是它更为繁复,形制变得更为规整,有对称回环的回环纹,也有三龙踏环的玉雕纹饰。部分的龙变的瘦长,四肢更加突出且修长,龙首出现了一种新的姿态:一百八十度回首状。身躯也不再是规整的纹饰,继而出现了曲线形,像是一团团的云朵层层有次序的叠加,显示出曲曲折折的边缘,亦有简略版鱼鳞之感。从这一时期,龙的一些部分开始慢慢朝着后世龙的形象发展。虽不似商朝时期的诡秘,然而不变的仍然是龙的兽性,它的身姿矫健像是在奔走,而并非是在空中遨游。

    春秋时期大致与西周无大差异,战国时期各国混战,各地区自立为王,在此时的龙纹在各国间产生了差异8。春秋时期玉器盛行,“完璧归赵”中的玉璧就是玉器制作中的一种常见形式。而以龙为原形的玉器也不在少数,他们的总体形态与之前朝更为抽象,雕刻工艺精细,利用阴线刻描绘出许多细节。他们整体与“s”形类似,呈现曲折回转之态,而上面密布了“蟠虺纹”(以蟠曲的小蛇形态而做的几何纹饰)。此时龙带给人的感觉非兽非神,好像只是一种装饰演变的图案,在战国各诸侯对立称霸的时代,各国都演变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龙纹饰。

    秦汉是龙纹样的定型时期。此时期的龙纹样多呈现兽类的低伏奔跑状态,身躯与蛇类无太大相似,变的更加雄壮矫健,上下颌更加扁长,与鳄鱼头部类似。且身上出现了类鱼鳞状甲片,背脊处出现了些飘逸的,类尾鳍状事物。除此之外还伴随着太阳的出现,在秦汉瓦当上出现广泛。在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开始象征帝王形象出现,皇帝坐的椅子被叫做龙椅、皇帝的衣服被称为龙袍、皇帝的坐驾被称为龙撵,等等诸如此类帝王专用器具。龙纹样也变成只为天子所个人拥有,太阳形象的出现即表示皇帝为“天的儿子”。秦始皇也被后人称为“祖龙”。

    南北朝时期也可看成为龙纹的一个小转折点。南北朝时期较之前汉朝体态更为轻盈,龙的“鳍”表现得更较明显,不是汉代遒劲有力、猛兽般的形态,转变为飘然欲仙,腾云驾雾之感,形态与麒麟等兽有相似之处,却更显得灵动,仿佛轻轻一跃便可飞出天际。如若北朝之龙是未出阁的小姐般皎皎明月,娇柔轻态;那南朝的龙便是在沙场上历练多时的将士,体态铮铮,恭候多时。南北朝龙的姿态多是以跳跃、奔跑,很少有静态龙,而陆地奔跑龙矫健的四肢,使得这一时期的龙外形塑造上已有神兽的气度,却又止于世俗化的动作表现,处于一种半神半兽的状态。

    唐朝以肥为美,唐朝人喜爱的事物便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发福版”。唐代龙也确立了龙的基本形态。唐朝龙纹比之北朝更为肥柔委婉,北朝为清丽小姐,唐朝就是雍容贵妇;比之南朝的更为温婉多姿,南朝为英武的女将,唐朝就是娇媚的妃子。唐龙更为精致,身上鳞片被细细打磨,规律编排。龙须飘逸,似飘飘欲仙。

   早在印度佛教传入之际,龙这一形象就受到佛教影响,慢慢转变成了“龙王”9。但宋之前龙虽有神职,但形象却并不仙风道骨。唐龙到宋龙的转变是真正龙这一神话动物从“兽”转变为“神”。唐龙与宋龙之间的区别可用飞升成仙之前与飞升成功之后来用以区分。唐龙已具备了后世龙大部分的特点,如三指爪牙、鹿般的犄角、密布的鳞片、相伴而生的云彩……然唐龙与宋龙相对比,它缺少了更为行云流水的躯体,它的脖颈细长,与带有鳞片的身躯截然不同,前腿处有一明显的分割弧度,使得那身鳞甲不是和龙一体,倒像是一条大蛇穿了件鳞甲妄想蒙混充龙。也可能是唐龙过于丰腴,看上去像是一条家养的小宠,缺少了神仙们该有的高风亮节,那看上去便不是神了。唐龙的独特之处便在后腿之一与尾部相互缠绵纠结,像极了世俗男女爱恨情仇、难舍难分,多了藕断丝连,少了神该有的清心寡欲。


三、“宋龙”神性的具体表现与产生的背景因素

    1.宋龙产生变化的背景因素

    从政治上讲,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讲的就是在他起兵造反坐上皇帝之后,生怕以后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于是就在一次宴请王公大臣的时候,通过旁敲侧击、威逼利诱的方法使当时的高低级将领交出手中的兵权。这一次就被称作杯酒释兵权。

    经济政策上,坊市制度的打破,使得商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出现了晓市,有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员的直接管理,“草市”具有较为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同时,在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最典型的是景德镇。宋代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政治与经济上的“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王朝虽然不是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为繁荣“文治盛世”,形成崇尚典章制度,注重君臣礼仪,讲求心性涵养,倡导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

在文学艺术上,除了专门提供给皇室贵族所欣赏的皇城内画院中职业画家的审美风格外,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文人群体的扩大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文化的垄断,使得文艺的发生了新的追求,促进了文人画兴起,并对后世传统美术潮流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市民阶级作为城市的主体,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在精神方面对文化艺术提出了要求,出现了专门的书画、瓷器、古董店铺。世俗化的文学艺术在此时也逐渐发展壮大。

    宋代的书画在政府的政策下做出了不俗的贡献,有形成体系的南宋院体画风南宋四大家,也有北方山水画体系的李成郭熙,还有风俗画家张择端……在如此多文学艺术创新发展下,龙,这个从开始便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事物,终于在这个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做出了性质的改变,从此以后,龙将由外而内成为一个真正的神明。

    2.从宋龙的艺术刻画看神性的体现

    宋朝龙整体承接了唐朝的龙纹,但较之唐朝,有更多一些微妙的变化,更给人以一种不同的观感。宋朝以庄重典雅为艺术创作的风格,在宋朝的服饰中可见素雅的特点与唐朝大胆奔放不同,宋朝的绘画同样透出更接近文人的气质,曲水流觞,颇有魏晋风骨之态。在宋龙的刻画中更加立体,且细节描绘十分精致,让人猜想是否龙是真的存在,写实性强。宋龙的头部也比唐龙更为写实,它采用像现代舞狮中狮子头部的一些特征来刻画,显得整个头部更加饱满,眼睛大而炯炯有神,显示出锐利洞察。唐龙整体的力量感更为遒劲,而宋龙可能为追求风骨,而表现龙的清隽秀骨,突出表现在其清瘦修长的身躯上与它比之唐龙略显长的后腿,过长清瘦的腿给人以一种无力感。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或许唐龙的雄健与略带一丝凶猛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承载着世人对其的期盼,而非是天生天养的神的形象。相反,宋龙虽是唐龙发展而来的,却本身就比唐龙更多一丝神性。试想,一般情况下,你会相信一个穿道袍,播着菩提子串,一身清瘦的老人是神;还是一身马褂,站在肉摊前磨刀,一脸油光的屠夫是神。

    神,人类臆想与奇异现象相结合产生出来的奇妙身份,神是古代劳苦大众在苦难世道中的慰藉,是古代帝王拥有天下之主权力的象征,是万千信徒们最后依靠的港湾。在普陀大众的信仰中,神是万物的主宰,他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并不是如凡世中俗物般有万千扯理不清,他应该是清心寡欲不为私人情感所影响,没有世俗的欲望,作为世界的管理者,要有人类所无法匹及的高度。这才是神,这才是被人类所承认的神。宋龙便是“龙”成为“龙王”这一转变的开始。

    在宋朝,龙除了画中描绘之外,也有许多在瓷器上的龙画。刻有龙纹饰瓷瓶的特征是大多为白底黑纹,这些龙并非是像商周时期只在器具的一部分或是某一处刻有,而是以龙纹为主体,整一个龙身环绕纠缠着整个瓷器,像是在宣示自己的主权,用自己锐利的眼睛盯着外来人,好像是在警告什么。磁州窑黑剔龙纹长颈瓶便是其中的一个精品。瓶身按纹饰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是缠绕着的龙,下部分是一个莲花底座。上部分的龙头贴合瓶颈处的弧度,让人只能看到一只犄角,而此时的犄角已经不像唐朝的鹿的犄角,而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增添了曲折弯绕。从上至下,能看到龙的前肢与身体的连接处有两条像是飘带的长条,飘带像是随风而动,和腾飞状的龙相互吻合,一说这飘带可能就是龙的羽翼。宋代龙的另一特点就是在腿的关节处往往会有弯钩形的一簇毛12。这条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爪子有四个,而非一般堆龙的刻画只有三个。在瓶子的下半部分是一个莲花状的底座,在释迦摩尼三世佛的说法中,当释迦摩尼最后修成之后所坐的便是一个盛开的莲花座。从这看来,宋朝龙纹饰与其他元素的结合,可能是从另一方面证明龙神性的迸发。

    宋代“画龙第一人”:陈容。他画的龙与器物装饰上单一的龙纹饰不同,而是真正画在画卷之上的绘画。他画的龙或遨游与群山之巅,体山峦之高;或破浪于波涛暗浪,察万流之势;或抗争于混沌旋涡,感万物之灵。他的龙已是乘风万丈,只为最后一搏。

    我们现在以很少有人会专门的去追寻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事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将一些东西永久的保存下来,一些没法保存的只能慢慢流失,一些来不及保存,只留下些只言片语的却再也回不来了。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再一次加深了某些记忆,而并非新增些什么。


注释

1.曹薿丹:《浅谈龙图腾的含义与民族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2.孙丁丁:《浅析龙图腾的演变及意义》,《美术文献》2020年第11期。

3.孙丁丁:《浅析龙图腾的演变及意义》,《美术文献》 2020年第11期。

4.杨俊伟:《龙崇拜的起源与发展》,《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孙丁丁:《浅析龙图腾的演变及意义》《美术文献》2020年第11期。

6.毛洪东、王灵光、孙艳:《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与演变》,《寻根》2020年第1期。

7.任芷诗:《龙图腾的演变及其心理学依据》,《山西青年》2021年第1期。

8.任芷诗:《龙图腾的演变及其心理学依据》,《山西青年》2021年第1期。

9.张培峰:《中国龙王信仰与佛教关系研究》,《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3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