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研究综述
2020 级美术学 董幸
学术界之前对汉代丧葬礼仪的研究有关于其“厚葬之风”,但鉴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迄今为止尚无专文对西汉时期着衣式陶俑发现情况作全面系统的详细论述。汉代人思想中,死后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复制出来,人们并不把死亡看作是彻底的终结,而是希望人死后有另一个冥界的生活。于是墓葬被设计的如同死者生前的居所空间,甚至比生前曾经居住的房屋更为奢华。他们不仅在概念上、视觉上扩展和丰富墓室空间,还要有仆从、卫队、下属 侍奉,欲将逝去的肌体生命转化为永生的形象。由此可见汉代的“丧葬礼仪”能 够作为研究汉代社会发展、经济状况的参考史料。汉阳陵出土的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直观地展示了西汉的服饰艺术。“阳陵”一名取自地名“弋阳县”中的褒义词“阳”。已知最早对阳陵作考古勘测的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1933年出版《长安史迹考》1。《中国汉阳陵彩俑》2是最早介绍和研究汉阳陵陶俑的著作。
关于“着衣式陶俑”的概念是1997年由王学理先生最早提出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此类陶俑开始,学术界一直根据陶俑裸体断臂的外观,将其称之为"裸体俑"。3“着衣式陶俑”的研究我们参考相关论文如:谢阁兰等的《汉代墓葬艺术》4;郝建平的《论汉代厚葬之风》5。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补 充关于汉阳陵陶俑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从制作工艺角度这方面的专题性论文 有:庄家会的《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6;与秦朝俑对比研究这方面的专题性论文有:党小娟的《秦始皇陵与汉阳陵陶俑的比较研究——探讨 秦汉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7,黄倩茜的《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8;通过对着衣式陶巧的科学检测分析研究,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光探伤等科学检测方法,对汉阳陵着衣式陶俑的彩绘、制作工艺、胎体成分进行 科学检测,研究成果主要有:齐扬和杨军昌的《X射线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 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步分析》9;左健等的《汉阳陵陶偏彩绘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10,从美学与艺术研究这方面的专题性论文有:陈莉的《西汉彩绘陶俑 的美学研究》11;王斌的《西汉陶俑艺术研究》12。目前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 汉阳陵“裸俑”相关研究如:焦南峰先生的《论西汉裸体陶俑》13;胡小玉等的 《阳陵“裸俑”的相关艺术问题研究》14;夏学兵的《西汉阳陵裸俑材质的楚文 化特征》15。综上所述,关于西汉着衣式陶俑多数研究者主要从考古学、历史学的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此类陶俑从出现到消失将近两百年的艺术风格演变规律,有学者以形式分析的方法,仅就某一墓葬(比如汉阳陵)的陶俑进行研究,而全面整理、统计、分析和梳理西汉着衣式陶偏艺术风格演变的工作却有待于加强。16
注释
1.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
2.王学理:《中国汉阳陵彩俑》,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月。
3.何倩:《着衣式陶俑初论》,西北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4.[法]谢阁兰;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让·拉尔蒂格:《汉代墓葬艺术》,秦臻、李海艳译,文物出版社2021年版。
5.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庄家会:《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艺术设计研究》2018年第1期。
7.党小娟:《秦始皇陵与汉阳陵陶俑的比较研究——探讨秦汉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博》2006年第3期。
8.黄倩茜:《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41-143页。
9.齐扬、杨军昌、赵西晨 、王林:《X光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巧分析》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第439-443页。
10.左健、赵西晨、吴若等:《汉阳陵陶俑彩绘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2002年第3期,第32-35页。
11.陈莉:《西汉彩绘陶俑的美学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第6期。
12.王斌:《西汉陶俑艺术研究》,西安美术学院 2006 届硕士学位论文。
13.焦南峰:《论西汉“裸体”陶俑》,《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6月,第251-258页。
14.胡小玉、何倩:《阳陵“裸俑”的相关艺术问题研究》《文博》2014 年第5期。
15.夏学兵:《西汉阳陵裸俑材质的楚文化特征》,《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
16.何倩《着衣式陶俑初论》,西北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浅谈汉阳陵陶俑
2020 级美术学 董幸
西汉陶俑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以其兼具多种研究价值而受到瞩目。在大量出土的陶俑中,着衣式陶俑因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安关中地区的帝王陵墓等少数高级墓葬中,并且只在西汉时期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服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汉代人思想中,死后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复制出来,人们并不把死亡看作是彻底的终结,而是希望人死后有另一个冥界的生活。
一、汉阳陵的历史背景
阳陵是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具体形制见图 1),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西汉截止至目前,全国出止着衣式陶巧的西汉墓葬共有10余座,位置相对比较集中,大多位于关中地区,一般发现于西汉帝陵及其陪葬墓、高等级墓葬的外藏坑及汉长安城的陶窑中。1“阳陵”一名取自地名“弋阳县”中的褒义词“阳”。
汉代受到秦朝“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同时在这一时期阴阳五行学和神仙方术盛行所以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室贵族都信奉“事死如事生”,在这一观念的 影响下“厚葬之风”盛行,在皇室陵墓中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为“厚葬之风”的盛行打下了经济基础。同时迄今为止西汉时期被挖掘发现的每一座帝陵都伴随着众多的陪葬品,帝王建造宏伟的墓室、丰富的随葬品是为了保证其在死后在阴间依旧可以尽情享受生前的繁华。
二、“着衣式陶俑”
关于“着衣式陶俑”2的概念是1997 年由王学理先生最早提出的。着衣式陶俑目前考古学研究发现来源于楚地、秦风。在先秦时期的楚地,木质俑、着装的俑就已经出现了,在汉代统一以后随着文化的交融从长江流域传到了关中地区,在长安盛行。
汉阳陵之所以不像秦始皇一样使用与真人大小一样的俑而使用黏土和木材制成的陶俑和木质俑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水平受限,西汉立国初期,经济窘迫,民生调敝,结合《汉书·食货志》中“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顯,而将相或乘车。”的记载考察,粘土作为制俑的材料,显然是受经济水平与丧 葬成本的制约而选择的权宜之计。3同时又受到“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汉景帝在面对现实情况和“灵魂不灭”尊崇的情况下,最终使得黏土和木材两种材料的结合制成了独具意味的皇室专属的陶身、木臂墓偏样式。
在阳陵出土的一大批陪葬品中以陶俑最具代表性。阳陵陶俑题材就丰富而多样,具浓郁生活气息。汉阳陵出土的陶俑数量众多,陶俑可分为着衣式(裸体俑) 和塑衣式两大类。根据汉阳陵的发现,塑衣式陶俑主要出土于大中型陪葬墓和建筑遗址中,而着衣式陶俑则出土于帝陵和大型陪葬墓的从葬坑中。再结合同时期 其它遗址的发现,着衣式陶俑基本可以确定是专为皇室随葬的级别较高的陪葬品,而一般的贵族大臣在未经皇帝特赐的情况下只能陪葬陶塑服饰的“塑衣式”俑。4着衣式陶俑和塑衣式陶俑最大的区别就是着衣式陶俑在出土时衣服已经腐烂了而塑衣式陶俑由于在塑造时就已经将衣服的造型包含在内在烧制好后只需 要上色。所以在塑衣式陶俑出土时衣服最多就是颜色不在但不至于“裸体”,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图 2)由于面带神秘的微笑(有学者 解读为“盛世的微笑”)也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同时后世考古学家对“着衣式”陶俑的服饰进行了复原,具体可见图3。 汉阳陵陶俑一律着“深衣”,也叫长衣,具明显的中原特色。它的形式穿戴 有以特点:一、衣裳相连,在腰间和缝;二、钜领,及领式为方折式样;三、衣襟接长一段,作成斜角,着时由前绕至背后,以免露出里衣。5这些陶俑的面部乍一看千人一面,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大有玄机各不相同,这些陶俑有的严肃沉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愁眉苦脸。出土的陶俑按照 性别可以分为男俑、女俑和宦者俑三类。其中女俑的发型有椎髻和堕马髻俩种,男俑发型则是扁髻和垂髻两类。在能找到的范围内对着衣俑研究有:汉阳陵的陶俑一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身体比例基本符合人体比例。在女俑的身体比例有一个突出特征——腿部较长,与现代社会追求长腿的审美相吻合;其中白粉彩女俑面容端庄秀丽肤白红 唇身材纤细据推断这些女俑代表的身份是后宫妃嫔、高级宫女。可见工匠在雕刻时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有所考量的。
三、“裸俑”的出土
“裸体俑”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俞伟超先生的《汉长安城西北部勘察论》6一文中。本人对已出土的着衣式陶俑可分为“全裸”陶俑和部分裸露陶俑。“全裸”陶俑指的就是出土时身体完全裸露没有任何遮蔽(图 4),部分裸露陶俑则是身体没有全部裸露在外只有小腿部分裸露在外如着衣式武士佣见图5汉阳陵南区丛葬坑出土的着衣武士佣大多在战袍之外还有皮质或者木质铠甲套在上面。
考古学家根据很多还没有完全氧化的丝织物推断出这些陶俑原本身上是都穿着特制的丝麻衣袍的,只是由于时间久远衣服都腐烂了,所以只留下了裸露的 身体。这些陶俑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裸体俑”,西汉人桓宽在其《盐铁论·散不足》中说“相人衣纨绨”。“衣纨绨”指的是墓俑用桐木制作,再穿上真实的 衣物。这样的作巧方式可在战国的楚木俑身上找到原型。战国楚木俑有一种只在脸部彩绘的着衣俑,其做法是在墓俑做好的木质躯干之上,穿上丝、麻制的衣物,以一种真衣物包裹的艺术方式展现。这类"衣纺缔"的楚木俑注重暴露在衣饰外面部位的精雕细琢,如头部、五官等,而对被衣着掩盖的部分的艺术表现方式则相对粗犷,只砍削出大致的轮廓,只有身躯,没有手足,手部以细竹条代替。7
四、汉阳陵着衣俑的历史价值
汉阳陵着衣俑等级较高、数量较少、种类丰富是研究汉代陶俑的重要类型。阳陵着衣俑的制作可以明显感受到楚风和秦风的影响,有助于研究西汉时期文化 融合的状况也是文化交流的例证;陶俑面部的雕刻的细致程度也能够体现出当时手工艺水平的发展程度和工匠技艺的精巧程度。服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信 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同时给部分陪葬俑穿上丝织品 能够看出在汉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发展,毕竟只有在经济发展状况好的情况 下才能够生产出这么多的特制衣服给陪葬俑穿。陪葬俑如此之多也能够印证汉代厚葬之风的真实性,且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也能从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陪葬俑中窥探汉代先民的真实生活,也能够反映汉代统治阶层的审美趣味。汉阳陵出土的着衣俑为西汉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实物资料,对我们研究汉代经济文化发展、服饰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2.王学理:《着衣式木臂陶巧的时代意义》,《文博》1997年第6期,第71-75页。
3.何倩:《着衣式陶俑初论》,西北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3页。
4.材料引用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5.党小娟:《秦始皇陵与汉阳陵陶俑的比较研究——探讨秦汉两种文化的关系 问题》,《文博》2006年第3期。
6.俞伟超:《汉长安城西北部勘察论》,《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
7.何倩:《着衣式陶俑初论》,西北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0页。
图 1 图片来自汉阳陵百度百科
图 2 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 图片来自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图 3 图片来自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图 4 图片来自《阳陵“裸俑”的相 关艺术问题研究》阳陵丛葬坑出土陶俑现场图
图 5 武士俑 图片来自汉景帝阳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