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21522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孙一明

孙一明

美术史论系

陕北汉画像石圣树图案

类别
史论
2021年秋季写生期间在参观陕北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时对画像石中树形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写生归来后所做。


前人研究成果目录


1.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 西安美术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2.陈华:《陕北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 西北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3.吕静:《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4.吕静:《陕北汉画像石探论》,《文博》,2004年第8期。

5.杨匡:《陕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考》,西安美术学院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

6.张春新:《陕北汉画像石中的鹿纹画像的意义》,《龚佩人民论坛》2015年第11期。

7.胡玉康;陈龙:《陕北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现代设计意义和思考——以绥德汉画像石为例》,《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8.邵婕:《汉画像石中的祥瑞吉祥的图案——以龙凤图案为例》,《明日风尚》2017年第1期。

9.周保平:《试论汉画像石中的吉祥动物》,《徐州师范学院画报》1992年第6期。

10.贾娟:《乐舞百戏图像解析--论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西安美术学院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11.杨希、张丽文:《陕北汉画像石边饰图案美学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第154页。

12.祁晓松:《陕北汉画像石研究综述》,《大众文艺》2011年第19期。

13.吴里根:《析陕北汉画像石中的树图像》,《艺术探索》2014年第4期。

14.谢娟玲:《陕北东汉画像石中动物图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21届硕士学位论文。

15.郑倩:《陕北汉画像石搏斗图像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21届硕士学位论文。

16.纪玉莲:《绥德东汉画像石概述》,《学术论坛》2011年4月,第15页。

17.郑红莉:《两千年前的一场造神运动 陕北东汉画像石上的“鸟首人身”与“牛首人身”图像》,《收藏》2017年3月,第117页-第119页。

18.卢昉:《陕北汉画像石的“图像”艺术特征》,《文教资料》总第689期。

19.王倩:《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6-18页。

20.马婷:《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研究与探索》,西安美术学院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图片 1.png

图片 2(1).png

图片 3.png




陕北汉画像石图像研究综述

2020级美术学  孙一明


一、陕北汉画像石基本情况

    陕北为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之一,目前发现的陕北汉画像石主要被发现于东汉中期永元二年(90年)至永和五年(140年)1。陕北汉画像石没有河南和山东画像石那样完整的发展轨迹,不过特殊的美术特征具有较高的美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对于了解汉人审美和内心世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陕北汉画像石研究成果

    1920前后在陕北出土的“故雁门阴馆丞西河圜阳郭仲理”和“圜阳郭纪妃”墓画像石在《艺林月刊》上刊报,为陕北画像石最早的发现记录。根据对祁晓松先生在《陕北汉画像石研究综述》1中的观点和研究进行整理以及补充可将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和内容。

    解放前的战乱,没有精力进行研究,只有在陕北陆续出土的的画像石共800余件。解放后,对陕北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开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1.第一时期:50年代至80年代

    1952年绥德西山寺发现陕北的第一座汉墓,出土了26块画像石。

    1953年到1956年陕西博物馆与陕西文管会对绥德县城汉墓进行联合挖掘调查,出土零散画像石。

    1959年文物出版社发行出版的《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2中何正璜先生的《陕北东汉画像石概述》成为50年代最重要的研究。

    1972年发表的《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是对70年代米脂发现的部分汉墓发掘情况的总结。

    2.第二时期:80年代至今

    80年代陕北汉画像石墓开始被大规模发掘并展开研究,90年代时绥德和神木在1996年再次出土大批汉画像石,使得陕北汉画像石的发掘工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扩展,21世纪后,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且越来越完备。

    1983年戴应新与李仲煊的《绥德延家岔汉画像石墓》3中详细呈现了汉画像石墓的原貌,与其同期的《陕西神木柳巷村汉画像石墓》4;《陕西米脂官庄东汉画像石墓》5等等都为考古发掘报告。

    基于以上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的有1985年由陕西省博物馆出版的《陕西古代美术巡礼2·陕北东汉画像石》6,主要对汉画像石图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通过图像使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到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魅力,1986年康兰英,王茂林,史志宏合著的《绥德出土东汉医药画像石简介》7则通过对汉画像石中医药内容的研究从别样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1990年王玉金的《从汉画像看四川、山东、陕北的汉代农业》8通过对汉画像石中农业生产的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活和发展进行了探究;1992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9对安丘市董家庄汉画像石墓通过形制雕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已及考古清理发掘记录;1999年孙周勇的《陕北汉代画像石神话题材》通过对陕北出土的800余枚汉画像石中的神话题材进行整理和分析,展现了陕北画像石别样的内容、技法。1994年黄海平的《享有盛名的绥德汉画像石》10通过对绥德地区画像石材质以及工具进行了研究,以此来推测绥德的历史和技术发展过程。199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汉代画像石》11通过对陕北汉画像石性质雕刻技巧以及装饰作用方面进行了完备的整理,其中带有墓主人及工匠个人信息的资料成为了研究陕北汉画像石不可或缺的资料。

    1998年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主编的《陕北汉画像石》对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比较,是对这一时期汉画像石研究的总结和对80年来以来汉画像石研究的延续1

    2000年中国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 •陕西、山西画像石》12对陕北山西的汉画像石进行了图像的总结,其中祥云瑞兽,狩猎农耕生活表现丰富;2001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13为内容详实的考古报告其中图像内容多种多样,作为研究汉人生活、文化有着重要作用。2001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绥德汉代画像石》14通过丰富完整的图像,对出土汉画像石进行了编排和注释,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内容丰富,对于研究陕北汉画像石有不可或缺的帮助。2006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杨爱国的《幽冥两界》系统地研究了纪年汉代画像石,对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纪年汉代画像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2013年王倩的《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百色学院学报》15对神树图像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和猜测,通过对汉人精神世界和神话体系的描述使神树图象的含义更易理解;2014年吴里根的《析陕北汉画像石中的树图像》16对陕北汉画像石中神树图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类型划分简要描述了神树图案的含义和自身的猜测。张红岭的《略谈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主要对汉画像石中农耕生活相关的图像进行了总结研究,形象的再现了汉人农田耕作的景象;李忠武的《陕北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和特征》;杜林渊的《陕北汉画像石分类与分期研究》;韩伟主编的《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17都对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三、总结

    对于陕北汉画像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对汉画像石的所属时代和雕刻技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在图像研究方面仍存在欠缺。一些画像石图像所代表的含义仍旧无法得到共识,这也是一个目前仍然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1.祁晓松:《陕北汉画像石研究综述》,《大众文艺》2011年第19期。

2.陕西省博物馆:《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3.戴应新、李仲煊:《绥德延家岔汉画像石墓》,《考古》1983年第3期。

4.吴兰、帮福、康兰英:《陕西神木柳巷村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5.吴兰、学勇:《陕西米脂官庄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70年第11期。

6.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古代美术巡礼2·陕北东汉画像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7月。

7.康兰英、王茂林、史志宏:《绥德出土东汉医药画像石简介》,《陕西中医》1986年第3期。

8.王玉金:《从汉画像看四川、山东、陕北的汉代农业》,《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5期。

9.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第72-78页。

10.黄海平:《享有盛名的绥德汉画像石》,《西北美术》1994年第11期。

11.李林:《陕北汉代画像石》,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2.中国画像石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 •陕西、山西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李贵龙、王建勤:《绥德汉代画像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倩:《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16.吴里根:《析陕北汉画像石中的树图像》,《艺术探索》2014年第8期。

17.王炜、林韩伟:《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收藏家》1998年第4期,第6-8页。





陕北汉画像石圣树图案研究 

2020级美术学 孙一明

 

    西汉末年时期,国家高度统一,石制墓室开始出现,东汉时期出现了孝悌制度,社会上盛行厚葬之风,画像石在墓葬以及富庶人家中开始流行。汉画像石是了解汉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媒介,它主要作为墓室、宗庙、祠堂、石壁或其他石制建筑上的的装饰。其上往往雕刻着装饰图案,涉及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历史故事、具体的生活场景等1


一、陕北汉画像石概述

    1.陕北画像石风格

    陕北是汉画像石艺术的主要地区之一,目前所发现的画像石大多集中于公元90年至公元140年之间2,主要分布于如今的绥德、米脂、榆林地区。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自成一体,由于陕北在汉代处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内容上又与游牧民族文化有所融合,主要表现在狩猎内容的增加。

在东汉时期,国力逐渐衰弱,陕北地区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陕北地区一度成为汉王朝和游牧民族对抗的战场,经济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致使汉画像石活跃时间并不长。这也造就了陕北汉画像石跳跃式的发展,直接采用阳刻减地、阴刻、阳刻加墨线四种手法将浮雕和线描糅合于一体3

    2.陕北汉画像石研究价值及艺术价值体现

    陕北汉画像石内容上有独特的游牧民族图案,如游牧民族生活、漠北出现的骆驼和狩猎场景、高原农耕和草原生活的图案3。另外,陕北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的吉祥图案,直接反映了了汉人对神仙世界浪漫的想象和向往,对于陕北汉画像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西汉以及东汉时陕北地区的文化融合,生活文化等信息,也是理解汉人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的直接媒介。

 

二、陕北汉画像石树图像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陕北画像石中出现了许多树的图像,吴里根女士认为,陕北画像石中树的图像可分为:

    1.神树类型

    这类图像一般集中于墓门,多为描述神仙世界图像,一般出现西王母,东王公坐于神树顶端。神树的形象一般又分为两种类型:主干存在装饰,难以辨别树的主体;树干装饰有神兽祥云等吉祥图案4

图片 1(1).png

图1 鸡首王母,牛首王公(1974年绥德刘家湾画像石墓出土,原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图1中描绘了鸡首西王母和牛首东王公,两者端坐于神树之上,王母王公两旁分别有两位兽首人身侍者形象跪坐侍奉,神树树干绘有羽人和玉兔捣药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神树图案的出现与神话故事有关,汉人对玄妙的神仙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想象。他们将扶桑、建木、若木这些出现于神话之中的神树通过自身的想象表现在画像石上。

    2. 珊瑚型

    这类图像一般出现在最下栏或倒数第二栏,常出现树下拴马并于人相结合的图像4。图像中的树扭转弯曲,树枝柔软飘动相互交缠,树叶形状规则,均匀分布在树枝上,树干往往粗壮并将人和马相互分割。

图片 2.png

图2 1978年 四十铺镇出土 

 

    图2和图3为1978年于四十铺镇出土的汉画像石,现存于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图3为一对左右对称的画像石全貌,图2为右侧画像石。

    图2由上到下可分为四栏,上三栏为汉时车马图案,树形图案位于最下栏。图中弯曲的树干将左侧双手抱于胸前的人与右侧被栓于树下的温和的马分隔开来,树枝相互交错,线条柔软,作在空中飘舞之状。树叶成梯形,均匀的分布在树枝上。

 

图片 3(1).png

图3 1978年 四十铺镇

 

    3.三指型

    三指型树图像一般也集中于墓门之上。图像左右下方会伴有树木图像出现,左右伸出树枝,树冠一般为云彩形状,类似于郁金花造型,这类图像相比其他两种类型流传较少4

图片 4.png

图4 1998年 中角乡白象山村出土 

图片 1(2).png

图5 1984年黄家塔7号墓出土(辽东太守墓) 

 

    4.画像石图案

    图4图5现存于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图4为“日”字型边框分为上下两栏。

    上栏描绘的是一只张翅的神鸟一脚向前翘起一脚单立于神树之上。神鸟长喙,冠羽宽大,双翼大张,目视前方;脚下神树,树干粗壮弯曲,树枝呈放射性分散,树叶状如麦穗向上翘起;树冠之上,神鸟脚下,有成鸟为雏鸟喂食的图像;树冠下侧,左侧树枝挂有两只尖嘴禽类,右侧挂有一只兔子。

    下栏同样描绘的是神鸟立于树冠之上,不同于上栏,下栏神鸟紧闭双翼双脚端立于树冠上,冠羽细长;树干粗壮笔直,树冠闭合如同花苞,外表均匀分布尖刺状花纹,右侧树冠上有一只外观如猴的兽类,右脚翘起,右臂高抬,目光直视神鸟;树下左右各有两棵状如树苗的图像,主干弯曲向上,左侧分出三片叶子右侧分出两片叶子,叶片整体下垂。

    图4自上而下分为两幅画面,就图像而看上侧图像可视为大地本为蛮荒,大地生灵相互猎杀用以哺育后代(游牧捕猎的生活),神鸟从远处飞来在此栖息。下侧图像为神鸟安居之后的景象,大地生灵开始平静生活(树冠下侧树苗推测代表农耕作物),右侧上方外表如猴的生物可以看作是人,人们将收获的作物通过神树到达神仙世界用以供奉神鸟,感谢神鸟的庇护。代表了汉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崇敬,是否也可以认为影射了陕北地区的种族融合,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

    图5图样与图4下侧图样形式类似,底部为一个平台,中间为花苞状树冠在,左右两侧为树苗,左右两侧各两片叶片,比起图(4)更加宽大并且高度已经接近树冠顶部。延续图4的解读,是否可以认为图5为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仍然表达了工匠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向往,两侧树苗不断向上也是一种对树冠之上神仙世界向往的迫切。

    陕北汉画像石对树的表现充满了想象,但是在想象之余也有符合现实场景的表现。汉人们以树为媒介抒发自己队神仙世界的向往。

三、圣树图像的意义

    1.神树构图6

    王倩先生认为神树的构图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为西王母和东王公与神树相关联,往往出现一棵巨大的神树,相关图案还会有九尾狐、羽人,神鸟等。

    第二种神树往往比较抽象,如同图4图5,树上往往只有几片象征性的树叶。由于脱离了现实,如今学者们对此图像仍然没有定论,只能确认它们象征着神树。

    第三种为竖构图的图像,由于陕北地区神树图象一般出现于墓门两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竖构图图像。

图片 2(2).png

图6 陕西米脂黛家沟墓门立柱圣树画像

 

    2.神树图像所代表的向往

    陕北神树图像是汉人为故去者获得永生的美好祝愿,树上为向往的神仙世界,树下则是生活的居所。人们与仙界沟通的渠道便是神树,人们渴望如果九尾狐,充满灵性的神鹿通过树干来到达仙界,绘制大量的神树图案也是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够实现前往西王母所处仙界而获得永生。

图片 3(2).png

图7 1976年 辛店乡刘家湾村出土

 

    图(7)描绘的为女娲和伏羲,左侧为女娲(脚下一般有多子之意的鱼),右边为伏羲,二者相互对立。二者脚下与身边的图案直径仍无定论如果神树图像一定程度代表了汉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其脚下图案是否可以看作是神树树冠的树枝,女娲创造了人类,二者所代表的也是神仙世界,神仙通过神树干涉树下的大地。

四、西王母与神树

    1.鸟首和牛首形象

    在东汉早期,鸟首人身形象开始与西王母同时出现,牛首人身的形象作为对偶形象一同出现。由于鸟和牛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二者形象与西王母和东王公同时出现,位列仙班,因此人们对于这种半人半兽形象越来越崇拜,认为接近于现实生活的生物更容易拥有让人长生不老的力量8

图片 4(1).png

图8 神木大保当第17号墓门画像石

 

    2.西王母在神树图像中的位置

    图8描绘了昆仑山上的3座山峰,西汉晚期,民众开始认为西王母居住于昆仑山上,而图中西王母和东王公的位置被披翼的牛头鸟首二者所替代6。并在其他画像石图像中,甚至出现了牛头鸟首二神取代西王母和东王公位置以及西王母的位置出现由树冠移向树干的情况。

五、结语

    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对于了解汉人生活以及风俗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今对于其中许多图像仍然缺少共识4。本文就其中几样画像石图样以所知进行了猜想,通过画像石纯粹直接的表现才能理解汉人通过神树所表达出的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注释

1.马婷:《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研究与探索》,西安美术学院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2.祁晓松:《陕北汉画像石研究综述》,《大众文艺》2011年第10期,第287页。

3.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陕北汉画像石探论》,2012年10月8日。

(https://lsbwg.yulinu.edu.cn/info/1019/1023.htmhttps://lsbwg.yulinu.edu.cn/info/1019/1023.htm)。

4.吴里根:《析陕北汉画像石中的树图像》,《艺术探索》2014年第4期,第14-18页。

5.图(1)引用自《绥德东汉画像石概述》,《学术论坛》2011年4月,第15页。

6.王倩:《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6-18页。

7.图(7)引用自《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6页。

8.郑红莉:《两千年前的一场造神运动 陕北东汉画像石上的“鸟首人身”与“牛首人身”图像》,《收藏》2017年3月,第117页-第119页。

9.图(8)引用自《两千年前的一场造神运动 陕北东汉画像石上的“鸟首人身”与“牛首人身”图像》,《收藏》2017年3月,第118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