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15377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朱一丹

朱一丹

美术史论系

浅谈汉画像石胡人图像的分布与分类

类别
史论




陕北汉画像石研究综述

2020级美术学 朱一丹


一、综述性的研究

      康兰英的《陕北东汉画像石综述》对陕北画像石出土概况、画像石题材内容、技法与风格、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发现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1李林的《陕北汉代画像石述论》一文对建国后 40 年的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发掘情况作了解述。2张欣的《规制与变异—陕北汉代画像石综述》一文从规制与变异的角度对陕北画像石所处环境、画像石制作和构建以及图像结构和风格作了分析论述。3杨希《陕北汉画像石浅说》一文对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作了简要分析。4


二、从题材方面进行的研究

      陈孟东的《陕北东汉画像石题材综述》对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题材作了具体的分类,并进行了分析;5康兰英的《画像石所反映的上郡狩猎活动》一文通过对陕北汉画像石中狩猎题材的分析探讨,指出当时的狩猎活动具有娱乐、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活动的性质;6王玉金《从汉画像看四川、山东、陕北的汉代农业》一文通过对比四川、山东、陕北三地汉画所见汉代农业生产情况,认为汉代全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7李真玉的《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一文结合考古新发现及文献资料对汉画像石中的农俗图像及所折射出的汉代农俗作了探讨;8杨爱国的《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一文对汉画中的庖厨图作了初步整理,并进行了探讨;9孙周勇的《陕北汉代画像石神话题材》一文对陕北汉画像石中的神话题材进行了考释,并分析探讨了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存在的历史原因;10宋莉的《陕北汉墓画像石门扉图像探析》一文对陕北汉画像石墓配置中最具规律性的墓门扉图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墓门扉的核心图像是朱雀和铺首衔环,次要图像是独角兽和青龙白虎,而这些图像为保护墓主人的安全和引导其升仙增加了多重保险。11 


三、从其他角度进行的研究

      张志春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化轨迹——对陕北等地区汉画像石一种抽象图纹的文化追溯》12、陈华、屈健的《陕北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13、宋镇《陕北东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浅析》14等文从艺术角度对画像石作了论述。而张俐的《陕北汉画像石与楚文化》15和李东风的《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兼论民间美术对本源文化的传承》16等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画像石进行了探讨。而吴镇烽先生的《秦晋两省东汉画像石题记集释——兼论汉代圜阳、平州等县的地理位置》17、李海俏先生的《关于圜阳的地望所在》18以及张俐的《论陕北东汉铭文刻石》19等文以考证的方法对画像石作了探讨。


四、著录

      研究陕北汉画像石的专著主要有:陕西省博物馆编的《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20和《陕北东汉画像石》21、李林、康兰英、赵立光主编的《陕北汉代画像石》2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管会办公室编著的《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23、李贵龙、王建勤主编的《绥德汉代画像石》24等。这些著作大都图文并茂,同时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论述,是考察陕北汉画像石最重要的参考著作。其中 1959 年由陕西省博物馆编的《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是第一部较系统介绍和研究陕北汉画像石的专著。该书不仅把陕北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出现时代、产生背景、布局结构、艺术风格、雕刻技法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也作了论述考证。《陕北汉代画像石》一书则收集了 1987 年以前出土的 640 块画像石,并按县区作了编排,附有图版说明,同时对秦汉时期陕北地区的地理沿革、画像石内容分类、雕刻手法等相关问题也有介绍,为画像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注释

1.康兰英:《陕北东汉画像石综3 述》,《中国汉画研究》(第 2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李林:《陕北汉代画像石述论》,《人文杂志》1999 年第 4 期。

3.张欣:《规制与变异—陕北汉代画像石综述》,《中国汉画研究》(第 2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4.杨希:《陕北汉画像石浅说》,《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3 期。

5.陈孟东:《陕北东汉画像石题材综述》,《文博》1987 年第 4 期。

6.康兰英:《画像石所反映的上郡狩猎活动》,《文博》1986 年第3期。

7.王玉金:《从汉画像看四川、山东、陕北的汉代农业》,《南都学坛》1990 年 第5期。

8.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农业考古》2005 年第3期。

9.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考古》1991 年第11期。

10.孙周勇:《陕北汉代画像石神话题材》,《考古与文物》1999 年第5期。

11.宋莉:《陕北汉墓画像石门扉图像探析》,《四川文物》2009 年第5期。

12.张志春:《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化轨迹——对陕北等地区汉画像石一种抽象图纹的文化追溯》,《艺术百家》2003 年第 3 期。

13.陈华、屈健:《陕北汉画像石及其艺4 术特色》,《文艺研究》2007 年第 11 期。

14.宋镇:《陕北东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浅析》,《文博》2003 年第2期。

15.张俐:《陕北汉画像石与楚文化》,《文博》2005 年第3期。

16.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兼论民间美术对本源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研究》2006 年第 6 期。

17.吴镇烽:《秦晋两省东汉画像石题记集释——兼论汉代圜阳、平州等县的地理位置》,《考古与文物》2006 年第 1 期。

18.李海俏:《关于圜阳的地望所在》,《文博》2005 年第1期。

19.张俐:《论陕北东汉铭文刻石》,《中国汉画研究》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0.陕西省博物馆:《陕北东汉画像石刻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 年版。

21.陕西省博物馆:《陕北东汉画像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2.李林、康兰英、赵立光:《陕北汉代画像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市文管会办公室:《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李贵龙、王建勤:《绥德汉代画像石》,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浅谈汉画像石胡人图像的分布与分类

2020级美术学 朱一丹

 

      汉画像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的图像资料。它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精美的画面构图,为我们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的生活,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人物形象生动丰富、画面自然质朴。本文通过对画像石中胡人图像的分析,在大量考察和学习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画像石的胡人图像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在阐述画像石胡人图像艺术特色的同时,将其与几个分布区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进行类比,旨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进一步的继承与创新。


一、汉画像石的背景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在丧葬建筑中使用的一种建筑石材,上面刻画有各类图像,通常分布于祠堂、石棺、石阙及墓室上,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生活状况、汉代的社会生活及生死观念等。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的发现数量大概在六千余石,现代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把这些汉画像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图案装饰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法律,成为形象化的汉代史料、汉代百科全书。

   “除了古人的遗物之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这当然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料。”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话,充分说明了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1


二、汉画像中胡人图像的分布地区

1.山东地区

      山东地区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区,最具代表性且相对完整的大型祠堂

嘉祥武氏祠2、长清孝堂山郭氏祠3以及安丘董家庄汉墓、临泽白庄汉墓等大型汉画像石墓。从出土资料了解,山东地区的汉画像胡人图近一百幅,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战争、出行仪仗、乐舞百戏、神异世界等。

    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镇孝里铺村南孝堂山出土长清孝堂山石祠,现存汉画像七幅,胡人两幅。孝堂山石祠西壁画像(图1)磨面阴线刻,纵220CM,横218CM,中央右部山包中有执弓胡兵隐藏,有胡骑向左冲出,同左侧汉兵激战。

 

image.png

(图1)

2.苏北、浙江地区

       苏北地区指江苏境内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其核心城市为徐州,这一地区是汉画像石的主要流行区域,画像石墓和祠堂众多。浙江地区虽不是画像石的主要产地,但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

3.河南、陕北地区

       河南和陕西都是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河南地区也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郑州、洛阳等地画像石迭出。陕北画像石出土资料以石墓为主,主要集中与绥德、米脂、神木等地。

4、四川、重庆地区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其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由于地处偏远,汉末在战乱中仍处之泰然,画像石、砖艺术至三国初仍有发展。重庆与四川在汉同属益州,汉画像风格、内容相近。


三、胡人图像的分类及特征

1.胡商

       胡商亦称胡客、胡贾,又称蕃商、蕃僚等。唐时,泛指入内地贸易之西北诸族商贾,多聚居于广州、扬州、洛阳、长安等地。两汉之际胡商往返丝绸之路频繁,历史上西胡首次谴使入汉在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之时,之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络绎不绝。汉画像中胡商题材较少,可能是这些使者来往时居住汉地时间较少,与汉人接触不多。例如陕北绥德白家山汉墓前室西壁的“胡商贸易”(图2),画面中刻绘这两个人,一个人弯着腰、作低头状,另一个人右手手臂半举,左手提着一袋货物,身后群马向前奔驰而来,后面跟随着一匹骆驼,上面坐着两个高鼻、多须、戴尖顶帽的胡人。从两个人对着一货物低头交谈和身后的马群,身份来推断,画面反映了当时边境贸易的场景。

 

image.png

(图2)

2.胡兵

    汉画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胡兵的形象,与胡汉战争图中的对立形象不同,他们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敌对的形象,而是以正面人物出现的。由此推断,他们很可能是为汉效力的胡人士兵。这些胡兵早以“胡”“越”并称,武力强劲,擅长骑射。例如苍山县卞庄镇晒米城画像石(图3)中胡人头戴尖帽骑于马上,回首拉弓欲射箭,作保护状,引导骑兵过桥,汉人则骑马慢慢悠悠的过桥。

 

image.png

(图3)

       还有临沂白庄汉墓出土《临沂汉画像石》(图4),画面中二人头戴高帽,鼻子高耸,脚上穿着长靴,这些特征确认是胡人无疑,两人所持刀具为环首刀和钩镶,皆为汉人所用,不是胡人士兵所用刀具,所以也表明了他们是汉人的雇佣兵。

 

image.png


(图4)

3. 胡奴

    汉代中国社会以战败或俘获的胡人作为奴隶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汉画像石中出现的胡奴主要有分为两类:随侍和门吏,其中第一类分布比较广泛,常和车马出行图伴出,在山东、四川、河南、陕北等地均有发现。晋郭璞《尔雅序》云:“辄复拥慧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4拥慧的人除了汉人以外,也有一部分的胡人特征,守门的奴仆身份可能为胡人。例如陕北绥德博物馆1984年出土的拥慧图(图5),图中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部为一人首蛇身者,左手持便面,右手持鼓,中部则是一高鼻多须的胡人拥慧,下部为玄武。   

image.png                          image.png

                                                                (图5)                                                          (图6)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以胡人作为随侍者,绥德白家山出土(图6),画面中车马队伍穿越群山向左行进,胡人或骑马,或步行,紧随于出行队伍中间或末端。饲马或牵马的胡人图像在汉画像中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由于汉人通过战争、互市等手段从胡地获得大量马匹,也急需一批专业饲马、养马的人才。战争获得的胡奴是很好的人选,他们对马匹的熟悉程度要远超汉人。例如陕北绥德县博物馆出土的胡人牵马图(图7)(图8)。

                  image.png                     image.png

                                (图7)                                                       (图8)

4.杂耍艺人

       乐舞百戏图像是汉画像中的一类题材。从汉画像出土的实物看,音乐、舞蹈、百戏中的表演者大部分由汉人担任。但其中有些表演者的相貌具有胡人特征,一是深目高鼻,二是尖顶帽,胡人因为擅长乐舞百戏,所以成为职业的乐师或舞者。

      汉画像中胡人百戏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掷丸,或称弄丸、跳丸。汉画像中能确认为胡人弄丸的图像很多,这些表演者往往具有深目高鼻的特点而易被辨识,但其装束则不尽相同,有的头戴尖帽,有的带汉人介帻,有的甚至光头。如图(图9)(图10),陕北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一门框的局部,左一双手朝下,双腿抬起,似倒立状,是百戏的一种,中间的人在用双手掷丸,右一双手挥舞,亦在跳胡舞。

                 image.png                 image.png   

                                     (图9)                                                    (图10)


四、胡人图像的现代意义

       汉画像艺术是汉代艺术的宝库,文章通过分类,研究了几类与胡人相关的图像,将其归纳为胡商、胡奴、胡兵、乐舞百戏的表演者等不同的身份并分别展开探讨,胡人的不同职业,或可说明当时胡人在汉地的流寓、分布和活动情况。

       汉画像石是目前发现最多、数量最大,同时也是题材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美术作品。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从美术考古学科发展看,我们回到历史真实的语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术造型与当时历史发生之间的关联,进而理解美术造型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论上解决美术作品与历史的互动奠定基础。

 

注释:

1.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2.嘉祥武氏祠: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

3.长清孝堂山郭氏祠: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的孝堂山顶,依据其祠内题记记载,祠堂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

4.郭璞:《尔雅序》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