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石窟研究综述
2020级美术学 汪言乐
王子云先生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中介绍了中国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中编介绍了隋唐五代十国的雕塑艺术;下编介绍了两宋辽金时代至元明清三代雕塑艺术。在下编两宋辽金中对陕西北部各地石窟造像的内容、形制、手法、风格等作了罗列与分析。1 靳之林先生在《延安地区石窟艺术》文章中,针对延安地区石窟的石窟形制、开凿时间以及造像艺术风格做了简要的艺术分析。2韩伟先生在《陕西石窟概论》一文中对陕西地区石窟寺的总体发展,及各个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内容作了介绍,文中提及了子长县钟山石窟。3何利群先生在《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分期研究》一文中,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分布在延安周边地区的石窟寺对其石窟的形制、造像组合等作了较为详尽的编排,是目前来说专门针对延安地区石窟寺研究颇为全面的考古论文,何利群先生的研究为之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4胡同庆先生在 2010 年的《文物》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陕西钟山石窟 3号窟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文章,文中详细的对钟山石窟 3 号窟进行了介绍,对其主尊佛的定名以及文殊和普贤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对造像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5奇鸿浩先生在《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一文中将延安地区较为重要的石窟存在的密宗造像完整的分类。文中表示钟山石窟三号窟中自在观音早想便是迷踪造像之一。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北宋时期与西夏交界,这一时期在西夏十分盛行密宗,延安地区很多佛教石窟都受到密宗因素的影响。6齐天谷先生的《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一文和李淞先生的《陕西古代佛教艺术》一文都是以考古形式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钟山石窟的情况。7西安美术学院王媛女士的硕士论文——《钟山石窟第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该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钟山石窟五号窟的地藏造像,并且提出地藏图像可能在南北朝前后出现的观点。但是缺乏具体的考据,而研究的范围局限于钟山石窟。8兰州大学石建刚先生的博士论文——《延安宋金石窟研究》,该文突出介绍了延安地区发现的宋金石窟 81 处、136 座窟利用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学及图像学的基本方法,对延安宋金石窟的造像题材和题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释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洞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风格等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结合有纪年的洞窟及造像,对延安宋金石窟进行了系统的分期和断代。以造像题记为核心,对延安宋金石窟的工匠及其开窟造像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最后,选取了延安宋金石窟造像中较具代表性的僧伽、地藏、玄奘取经、涅槃图像之乐舞者形象等四类题材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此揭示延安宋金石窟造像的特点和内涵。9刘晓曦《以形写神——论钟山石窟造像再现之美》,通过其实地观摩,探讨陕北钟山石窟造像的高度艺术成就,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具象再现领域的造型艺术成就。10西京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王磊先生所写的《陕北钟山石窟装饰艺术浅析》,对钟山石窟装饰图案的装饰艺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11李淞:《陕西古代佛教艺术》,本书共分为北朝时期陕西佛教美术的融合、隋唐时期陕西佛教美术的辉煌以及宋明时期的陕西佛教美术的延伸三个篇章讲述了陕西当地的古代的佛教艺术的历程。12
注释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版。
2.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美术》1980年第6期。
3.韩伟:《陕西石窟概论文物》, 1998年第3期,第67-74页。
4.何利群:《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分期研究》。
5.胡同庆:《陕西钟山石窟 3号窟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文博》2010年第001期,第57-67页。
6.奇鸿浩:《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文博》1991年06期。
7.齐天谷:《子长县钟山石窟》,编入 《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81 年; 《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6 期。
8.王媛:《钟山石窟第 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西安美术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9.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调查与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83--93页。
10.刘晓曦:《以形写神——论钟山石窟造像再现之美》,《当代美术家》2021年第03期,第45-51页。
11.王磊:《陕北钟山石窟装饰艺术浅析》,《世界艺术》2014年第11期。第485页。
12.李凇:《陕西古代佛教艺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山石窟万佛像的千姿百态及寓意
2020级美术史论系 汪言乐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十五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建于西晋太和年间(公元366年)。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沉举。现存的洞窟仅有五座,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万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体态丰满,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协调有致,场面富丽,奇伟生动,工艺精细,活灵活现。泥金彩绘,保留千年,经久不衰。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洞窟内的佛造像不仅造像独特,而且极具生活气息。也表现了宋金时期当地的先民的佛教信仰。钟山石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也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一、延安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及历史更迭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位于黄河中游,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亦属于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北接榆林市,南与关中地区的咸阳、铜川、渭南三市相连通,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临汾、吕梁相望。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属于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南部属于半湿润地区。
因为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河流在延安市的历史更迭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且在古代,河流沿线一直是交通路线和文化传播的路线。而延河和洛河呈Y字型分布在延安,且在延安宝塔山下交汇。也可以说是因为这两条河流孕育了延安的文化,在陕北还有一条著名的河叫葫芦河,因为葫芦河横穿子午岭而过,形成了陕北地区东西向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也因如此,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样也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路线。
从古到今人们都沿河而栖,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说河流附近不仅仅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区,也是重要的交通线路,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和历史遗迹均呈现出明显的沿河流分布的特点,佛教遗迹也不例外,延安重要的石窟都在河流的沿岸。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延安属于兵家必争的战事多发地,而且被少数政权统治的时间较长。
二、延安宋金石窟概括
据调研发现延安境内目前发现石窟267个,龛800余个,分布总体上可以说是东部少,西部多的特点。各个时期的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境内所发现的宋金石窟83处136座窟(龛)。1
北宋早期的民间石窟,洞窟的规模都比较小,在佛造像题材上和风格、以及石窟的形制都大同小异,而且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和当地的唐代石窟很像。在北宋的中期开窟依然较少,窟型规模较小。窟形以方形窟和后壁设坛窟为主,佛造像出现了救难观音、三圣像、骑狮文殊与乘象普贤等新题材,题材在早期原有的题材上有所扩展。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风格和样式在努力摆脱唐代造像风格的影响,处在造像技艺尚不成熟的转型期。北宋的晚期,佛造像以及洞窟的形制的类型多样,特别是出现了大型和超大型的洞窟,且多是成组开凿多个洞窟,形成了整体的规模大小不一的石窟群。2在这一时期的人们修建石窟的目的都是为了积攒功德,中小型的石窟的功德主以结社和家族修葺为主,且多为方形窟,大型和超大型的石窟的功德主多为军
人、军民开凿为主,且多为立柱式中央佛坛窟。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超凡脱俗,罗汉像,天王像走下了神坛,更加接近凡俗。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寺、普济院、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等,位于延安子长县安定镇街东的贺家沟村,窟前有秀延河流经。北宋时期,朝廷在此设立安定堡。钟山石窟坐北面南,由十三个洞窟组成,在钟山石窟的寺院门前还保存着有山门,现在目前发先保护出来的仅仅只有五个窟。
(图1 钟山石窟山门)3
第五窟佛造像精美,它的艺术价值极高,是陕北,陇东地区北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该窟也是主石窟,在洞窟的顶部可以依稀看到有万佛岩三个篆体大字,是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之所以该石窟被称为万佛洞是因为该洞窟内的大小佛像共计达13700多座,后壁的风化和文革时期有部分破坏,目前仅保存7000多座佛像。
在主窟的前壁上分别所雕刻了三尊造像,其中第一尊造像,补雕于明代时期,是一位道教人物,但人物身份无法确定中间第二尊是一尊千手观音像,补雕于元至元年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佛教的典型形象代表,最后一尊是关羽关公的雕像,民间称他为武财神,因为威望很高在此供奉,所以说钟山石窟不仅仅是佛教圣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图2 钟山石窟第五窟主窟前壁千手观音像)
五号窟为立柱式的中央佛坛窟,洞窟平面略呈梯形。佛坛上共有八根方形通顶石柱。窟内万尊佛像色泽依稀,千姿百态,排列错落有致,造像以简练概括与丰富细腻的手法相结合,是宋代石窟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具有精妙的造像艺术价值。
它以永久的造型,展示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审美,形成有主有从、有衬托有照应、有节奏起伏、有微妙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世界。窟内呈矩形,大约200多平米。坛基前后有八根一米见方的方形石栏接地连顶,排成两行,系造窟时预留的支撑顶板的石柱。石柱四面又成了造像的平台。四壁及挺立的八柱之上,万佛森列。石柱上的小千佛,则是直接在石头上塑像,少了许多工序。
( 图3 钟山石窟第五窟内全景图)
中央佛坛主尊为三佛,都为释迦摩尼像。分别为释迦牟尼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尊佛造像呈现出了释迦摩尼一心修炼的不同境界。
西侧佛造像脚踏莲花端正其上,相貌端庄严肃,仿佛在关注人间众生疾苦,给人表现出来了一种邪不可侵的威严。其形象为波发高髻,身着的佛衣分为内外三层,内着僧祇支,中层为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外为覆肩袒右式佛衣,左手抚膝,右手施说法印下着裙,佛座后面束腰处雕卧狮一只。左侧弟子为壮年形象,右侧弟子为少年形象。右侧弟子前部有一尊菩萨像,头戴花冠,胸佩项圈,下着裙,光足立于方座束腰双层仰莲座上。佛坛上另有五尊较小的圆雕像。第一尊位于东侧主佛右前方,为一身立姿菩萨像,头戴花冠,上身裸体,有帔帛,左手半握举于左肩部,右手半握置于右腹前,下着大裙,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第二尊位于中间主佛左前方,为一身坐姿菩萨像,高发髻,带花冠,胸佩项圈,袒露上身,双臂屈肘至于身前,但双手残失;第三尊位于中间主佛右前方,头戴花冠,发辫垂肩,胸前佩戴璎珞,袒露上身,着腋络,下身着大裙,左手抚摸左膝,右手掌心向上置于右膝上,双腿盘坐于六边形束腰须弥仰莲座上。第四尊位于西侧主佛左前方,为一身立像,头部残失,上身着双层右社交领广袖长袍,下着裙,双手捧物,光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具体身份不明。第五尊位于西侧主佛右前方,为一身立姿菩萨像,头部残失,胸饰璎珞,袒露上身,斜披腋络,双手合十,下身着裙子,光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4
中间佛造像法相庄严,头上螺髻排列规范,面部略显清瘦,眉如弯月,双眉间有吉祥痣,鼻梁挺直,双目微微下视,双耳下轮垂肩,神态沉稳庄重,似笑非笑,高深莫测。大佛袒胸露腹,胯子上有三道项饰,身着通肩式大衣,腰下着禅裙,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左手抚膝,右臂上屈,拇指与无名指作环状,食指与中指斜指向天,施说法印。
东侧佛造像双目下视,着三层衣服,内为僧祇支,中层为半披式袈裟,外为袒右式佛衣,下身着裙,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六边形束腰须弥仰花瓣绽开的莲座之上,面部凝神静思。左右两侧同样侍立一老一少二弟子。左侧弟子前部有一尊菩萨像,头戴化佛冠,披发垂肩,胸佩项圈,上身着交领卷袖蝉衣,光足立于双层仰莲座上,双手捧物,通高2.3米。三尊佛造像,均有3米多高,与佛坛天然相连。弟子像和胁侍菩萨与圆雕造像下莲台基底有切凿痕迹,显然是从别处搬移而来,造像时代与主雕像相同,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基本完全融合。胁侍菩萨高约2米。右胁侍菩萨头戴低花冠,微微低头,稍微侧身,宛若含羞带笑;其身材曲线优美,婀娜多姿,甚至连内在的文静也透露出来了。左胁侍菩萨是顶戴花冠精的形象,面部圆润俊俏;身上腰缠飘带,衬托起其柔美的身段,动感以及其体态之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它也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图4 钟山石窟第五窟释迦摩尼前世佛造像)
在西侧的窟壁上,有一处释迦摩尼涅槃造像,佛左侧是涅槃升天床榻边围绕众弟子悲泣的情景,佛头顶部有一朵彩色祥云,云端有一尊结跏趺坐佛有涅槃升天的意思。
(图5 释迦摩尼涅槃佛造像)
在中央佛坛前有一对骑狮文殊和乘象普贤的圆雕佛像,普贤在右,文殊在左。普贤头上戴着筒形高冠,披发垂肩,着交领卷袖禅衣,外有帔帛,左手捧经书,右手抚右膝,半跏倚坐于大象承托的仰莲座上。大象鞍鞯齐全背两侧同样各有一个经文包。文殊头戴筒形高冠,在头颈处断裂开,上着卷袖圆领禅衣,左手捧着经书,右臂残断,下着大裙,坐于狮子的莲座上。
(图6、图7 普贤乘象、文殊骑狮像 )
三、结语
钟山石窟是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之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二敦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应该想不到在群山环抱的偏僻之隅竟会隐藏着中华文明的瑰宝,会留存着古老的艺术的奇迹。钟山石窟是一个把中国石窟史向前推进了约300年的人文宝库,这个诞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石窟群其精深博大令世界为其惊叹。
注释
1.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钟山石窟》,2006 年。
2.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调查与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83页。
3.图片来自于百度图库。
4.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调查与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