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29372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张智勇

张智勇

美术史论系

西汉陵墓石刻雕塑造型的艺术特点 —以霍去病墓《马踏匈奴》为例

类别
史论

                                                                       西汉陵墓石刻雕塑造型的艺术特点

                                                                        —以霍去病墓《马踏匈奴》为例

 

摘要:纵观美术史,动物是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马作为动物题材在陵墓石刻雕塑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以霍去病墓石刻雕塑《马踏匈奴》为例分析西汉陵墓石刻雕塑的造型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踏匈奴 西汉 造型艺术 夸张 霍去病

 

       纵观美术史,动物是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马作为动物题材在陵墓石刻雕塑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以霍去病墓石刻雕塑《马踏匈奴》为例分析西汉陵墓石刻雕塑的造型艺术特点。①

首先马的造型在我国秦汉以及唐代所呈现出的特点大不相同。以秦始皇兵马俑墓葬中的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中的石刻马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秦代马的造型是组合式的单一重复、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逐个塑造,这样的手法不免产生机械呆板的印象,其中汉代马的造型特征是运用局部夸张的方式,极具象征性。这些造型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是如何体现在马的造型之上?经过研究表明,各个时期马的造型都会由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不同而随之产生的对石刻的不同塑造。图一二分别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陶马和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经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时期对于马的塑造。

一.霍去病墓介绍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家像祁连山。”②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8岁就随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墓石刻群位于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是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霍去病墓石雕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踏匈奴》。

关于西汉将领霍去病及其墓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据司马迁记载,霍去病年少有为,打仗不习兵法,讲求随机应变。汉武帝给他府邸却遭婉拒,留下“匈奴未灭,无以家也”的豪言壮语。受武帝重用却英年早逝,与公元前117年病逝陪葬茂陵,“为冢像祁连山”。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茂陵东约1千米处,墓为山形,俗称“石岭子”。图三图四 分别为1914年[法]谢阁兰和2021年笔者摄影。

二.马踏匈奴的介绍

       自上世纪初,霍去病墓石刻被国外学者引起关注之后,国内外的大量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时至今日,关于霍去病墓石刻研究的文章、著作可谓硕果累累。霍去病墓石刻,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期艺术价值较高的大型石刻群。它一报道,就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重视,一则因为他是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二则因为它苍劲古拙的造型,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造型语言,深深的折服了观者;还有,因石刻群中令人费解的题材和怪异的造型,同殷商时期怪异的青铜装饰一样,引起人们无尽的猜想。王子云先生曾在所著的《中国雕塑艺术史》中这样称赞霍去病墓石刻:“霍墓石雕群,虽仅是一个孤例,但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是可与秦陵兵马俑相媲美的。③《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题雕塑,它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造型。在构图形式、处理手法上都有着不可超越的艺术高度。雕塑注重对空间的分割和占有,利用弧线、直线、斜线对空间进行分割。雕塑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很发达,强大的西汉帝国诞生出了气吞山河的艺术风格,它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位于咸阳市兴平县的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它开创了汉代雕塑意象风格的先河。在这批雕塑中,尤其以《马踏匈奴》为代表。.

图五为笔者拍摄的石刻马踏匈奴

作者在保留了马脖颈和胸前的原石之外,只在形体交接的地方向内刻掉了一层石头,从而保证观者看到的是一个马的形状。发无论是作者为了加强雕塑的整体感还是为了较强雕塑的坚实程度,它都是一个非常巧妙地处理方法,《马踏匈奴》雕塑中马的四肢牢牢地困着这个匈奴人,矗立在霍去病的坟冢之前,好像在向侵略者发出警告,或者是昭示侵略者的下场。基于这一前提,作者在表现主题的时候,尽量将细节省略、概括,突出雕塑的整体感。

三.马踏匈奴的造型艺术特点

       目前霍去病墓共发现造型石刻14件,造型风格也有少许差异,马踏匈奴、卧马卧牛、伏虎等雕塑运用圆雕的手法进行雕刻,造型较为完整,而简单的雕刻和装饰则像石鱼只在头部进行线刻,人与熊、卧象、野猪、石人则既有圆雕造型又有线刻造型,有着意象的夸张语言在其中”。④造型最为完整、意义最为明确的,当属《马踏匈奴》雕塑,作为整个雕塑群中灵魂式的作品它在雕刻的时候被艺术家倾注了更多的精力。马的周围原石被全部雕凿干净,露出战马健硕的形体,所以整个马的造型写实、比例协调。同样在这组雕塑中另外两件表现马的作品,跃马(图六)雕刻的则没有这么完整,作者保留了马脖颈和胸前的原石,只在形体交接的地方向刻掉了一层石头,从而保证观者看到的是一个马的形状。无论是作者为了加强雕塑的整体感还是为了较强雕塑的坚实程度,它都是一个非常巧妙地处理。

       马踏匈奴一直立于墓前,可见它在建立之初就是具有纪念碑式的功能和意义,而非后人赋予。研究马踏匈奴雕塑还因为它特殊的内涵意义和雕塑的构成语言,人与马的组合构成,成为了这件雕塑作品的主要内容。在雕塑中,马的形象首次具有了人格化的象征意义,这件雕塑被称为是霍去病的纪念碑,作者省去了马背上的马主人形象,空无一人,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马与人在构成关系上,人处于马腹下,巧妙地填充了腹部下的空间,与该雕塑所表现的内容也完全统一。雕塑主题突出,立意新颖,造型简洁,气势深沉博大,表现手法洗练,再现了冷兵器时代残酷的战场,成为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马踏匈奴在整个霍去病墓石刻群中,这件作品做到了主题鲜明、表意明确,表现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成为该陵墓的主题雕塑。雕塑虽然表现的是战争题材,但是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例如杀了多少敌人、抓了多少俘虏,而是将视线集中在一匹战马上,通过一个很小的细节,一匹凶猛战马踏在一个匈奴俘虏的身上,来表现战争的主题。

造型上作者尽量采取底部较大顶部较小的造型原则。在对马的动作选择上,作者没有采取其他大多数奔跑的马或者卧着的马,而是采取站的立的马的造型,可以想象如果换成奔跑的马的造型,雕塑的严肃感将减少很多,站立的马有一种静止的寓意,意思像是在说明战争已经在此终止,匈奴已经被我汉朝将军踩在马下,从此匈奴已经不是自己的对手。一人一马这种鲜明的对比,已经在向观众宣读了雕塑的内容,丝毫不需要对雕塑进行揣摩。这样作品形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无论从哪种角度观察雕塑都是整体的,远远的观看像一个马的剪影一样,牢牢的矗立在。陵墓之前守卫着长眠于地下的大司马骠骑将军。

 

参考文献

①.游元明 西南交通大学《论雕塑中马的造型与个人情感》2014年。

②司马迁著.《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③《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岳麓书社,2005.

④《茂陵与霍去病墓石雕》.王志杰三秦出版社,2007. p27-5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