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27351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陈慧怡

陈慧怡

美术史论系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 —宝鸡法门寺考察报告

类别
史论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

          ——宝鸡法门寺考察报告

2019级美术学 陈慧怡 20195001075

【摘要】法门寺唐代地宫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其地宫保存的文物不仅展现出唐人的物质享受,也能见识到唐人的精神信仰,本报告将主要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代表出土文物方面试析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

【关键词】法门寺 佛骨崇拜 秘色瓷 宫廷茶具 蹙金绣

 

法门寺因寺内存有释迦穆尼真身指骨舍利闻名,其佛教文化也因此有着佛骨崇拜的特点。据传法门寺始建于汉末年恒灵年间,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设寺,原名为阿育王寺(资料显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其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法门寺为中国的第五处供奉点,故名“阿育王寺”。)之后多次被北魏等数朝皇帝开塔瞻礼,直至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佛骨崇拜的特点于唐朝到达顶峰,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唐朝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有记载称,唐宪宗李纯迎佛骨入长安时,法门寺至长安的三百里路上,处处筑起高台香刹,进入长安后,被人恭抬的舍利宝刹几乎是从人群的头顶上过去的,场面之盛大超过祭天仪式。有人为其倾家荡产,献儿献女,还有人甚至砍断胳膊,焚烧头顶,以示虔诚。上至皇帝高官,下至世俗百姓,无不陷入了这种无意识的集体佛骨崇拜。

在皇权的庇护下,法门寺不断发展,开始有高僧大德驻寺,在皇家的“御用寺院”中地位仅次于洛阳的白马寺。无数的金银财宝随着佛骨舍利的迎送进入到法门寺,这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地宫中珍贵的文物的原因。虽然法门寺后面逐渐走向没落,但幸于唐僖宗送回佛骨舍利后,将地宫彻底封闭,自此一千多年再无开启至今,还是有众多珍宝被保存在封闭的地宫中。

在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两次倒塌的法门寺佛塔下的地宫于1981年的地震后被考古队再次打开,在这之前民国期间,曾有一批爱国志士各方筹款、捐赠,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晚明以来法门寺最大规模的维修。期间有匠人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鉴于当时中国大地战火正炽,又有清东陵盗陵案前车之鉴,负责人朱子桥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须立誓保守此秘密,保护国宝,决不让外人尤其是日本人知道。这些秦川汉子一诺千金,将地宫入口重新封闭起来。

1981年当考古学家走进地宫时,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满地的铜钱、金银宝器和丝织衣物。据统计,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在地宫甬道内发现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后称《监送真身》石碑,详细地记录了封存物品的名称、物主、规格、材质等。接下来我将主要从地宫中出土的秘色瓷、唐代宫廷茶具以及五件蹙金绣三类代表文物来试析唐代审美文化。

一、 秘色瓷

秘色瓷,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专用于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在法门寺地宫被考古发掘之前,秘色瓷一直属于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带着神秘面纱瓷器,从未出现在世人面前。《监送真身》石碑中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证实该批瓷器就是备受考古学家、瓷学家关注的秘色瓷,解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也解决了瓷学、史学界不少关于它的争论,同时也有力的证实了秘色瓷于唐朝就开始烧造。

 图片2.png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通体施釉,釉色淡雅、柔和,多呈现莹润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微黄、翠绿色和青绿色等不同的颜色,营造出一种空灵之感,与同样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相比,色彩清淡,少了富贵华丽,多了一丝儒雅之风;与同为瓷器中著名的白瓷、黑瓷等相比,又更显其釉色清新,这也能体现出唐代人民审美的多元化。

二、 宫廷茶具

在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唐代宫廷金银器,这些专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十分引人瞩目,有茶碗、碟、盘、净水瓶共十六件。据考证,这套晚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而珍贵的茶器。

图片3.png 

(地宫出土唐代宫廷茶具)

这套宫廷茶具由鎏金龟形银茶盒、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鎏金壶门座银茶碾子、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唐系链银火箸、鎏金人物画银坛子、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以及风炉组成。整体呈现精致华丽的风格,繁杂的花纹以及鎏金将宫廷用品的奢华体现的淋漓尽致。整套茶具制作的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体现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极高的水平,同时大唐宫廷饮茶习俗也通过这套鎏金银茶具展现给我们。

三、 蹙金绣

  大唐是我国丝绸制作工艺的巅峰,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品礼仪规格之高,品种繁多堪称举世罕见。其中甚至有一件女皇武则天绣裙。蹙金绣是一种刺绣的针法,一般称盘金绣,是用绣线将较粗的双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如同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件蹙金绣一直存在于诗词、古籍记载之中,从未向世人露出真容,杜甫就曾在诗中描写到“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图片4.png 

(武则天绣裙局部图)

本次写生很遗憾并未能一睹蹙金绣真容,在查找资料时得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是一套微形服饰,属于供奉品,实物只有手掌大。其面料均为名贵的绛红罗,内衬为柔软的绢,表面则是用捻金丝绣制而成的大朵纹饰,在地宫中封印了千年之久,却保留其原有的光泽,不愧为丝绸中一大奇迹。地宫中出土的蹙金绣织物工艺精美,主要花纹有流云纹、折枝花、团花等,可能由于受到繁琐复杂的工艺的限制,蹙金绣不像普通的丝绸织物品那样有人物绣或复杂的刺绣图案,多以几何图形为主。整体看来是华贵奢华与精致秀美并存的,制作工艺及其高超的一种绣法,是我国丝绸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5.png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除了佛骨舍利和以上三种最为代表的文物外,地宫中还出土了不少其他文物,例如八重宝函等,再此就不多赘述。通过对秘色瓷、唐代宫廷茶具以及五件蹙金绣的调研,可以看出唐代人民的审美十分多元化,儒雅之风与华贵富丽并存,优雅高贵与秀美淡雅交织,宫廷日常用具实用与美观兼具。这些文物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才能,蕴藏着大唐盛世那种开放、多元、进取、蓬勃向上的格局。

  在一千年后的今天,这些精美的器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通过它们见证着繁荣大唐盛世,大唐盛世也因为一千年后我们的见证而永远存在着。秘色瓷、茶具、丝绸仍在,大唐的繁荣早已不在,纵使现在的中国再次绽放出大唐的风采,可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只盼我们能够走的再远一些,看的再多一些,再见证更多的存在,见证更多人、更多物浓墨重彩的一生。

 

【参考文献】

【1】路智勇,《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华夏考古,2018年4月;

【2】常智奇,《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对象形式——论法门寺文物的历史审美意义》,文艺争鸣,2020年1月;

【3】姜捷,《法门寺出土文物研究概述》,中国书法,2020年4月

【4】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西北大学,2009年4月

【5】刘文娟,《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名物研究》,云南大学,2011年5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