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数18209
作品数1
关注数0
粉丝数0
梁雨

梁雨

美术史论系

唐睿宗桥陵石刻艺术考察

类别
史论

                                                      唐睿宗桥陵石刻造型艺术考察

                                      梁雨   美术史论系    美术学一班         20195001101

 

    摘要:唐代帝陵神道石刻上承南朝下启宋明,在陵墓制度史上发展较为成熟且艺术成就较高。桥陵,是唐朝第五位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 其规模的宏大, 数量的繁多, 技艺的纯熟, 造型的雄伟, 程式的完善, 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 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 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

关键词:帝陵、獬豸、造型风格

一、唐睿宗桥陵概述

    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丰山。西南距西安约110公里。 据文献记载丰山又叫金帜山, 当地人依其好像凤凰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 称为凤凰山。海拔761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 丰山是座石灰岩山, 正峰陡峭险峻, 而峰顶平坦, 当地农民称为四方台, 或唐陵山。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 李旦是唐代第五个皇帝。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 武则天第四子, 中宗的胞弟, 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曾经三次让位, 一让生母武则天登基, 二让为于其兄长李县, 三让儿子李隆基。他的一生成全了两位有为的君主, 让母亲做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让儿子李隆基宏图大展, 顺应历史潮流前进, 使大唐帝国走上繁荣, 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高度发展阶段, 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据《旧唐书·睿宗本纪》载: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 (公元716年) , 时年55岁, 庙号睿宗,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冬十月葬于陕西蒲城县丰山上, 称为“桥陵”。

二、桥陵石刻

    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914E7307312107D5FE04489894693A73.jpg

     獬豸俗称“独角兽”,位于华表北28米, 二者大小高低近似, 形制相同。桥陵东西各有1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东侧翼兽保存良好。翼兽高大硕壮, 面容凶猛, 头如兽, 额上有独角, 昂首, 嗔目, 牛鼻, 龇牙咧嘴, 犬齿微露, 身腰浑圆, 驱体如畜, 四肢短粗, 足为偶蹄, 腿伫立, 背平, 尾下垂与石座相连。两肋有卷云纹翼翅, 纹分三层, 一、二层如团花状, 三层为扇面状。腹下有独柱, 不透雕, 上承兽体, 下连石座, 独柱形如鼓状, 鼓体浮雕云气纹。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西侧翼兽独角微残。

E71527F37BB06D70DEACB04930AB55F2.jpg

     鸵鸟浮雕位于神道两侧翼兽之北28米处, 保存较好, 基本完整, 两件大小近似, 形制相同。鸵鸟浮雕主要出现于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1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刻法细腻,颈部的石雕淡黄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中国,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

C4399015AB0381CFBB6C2A3998304E77.jpg

     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石马多数头部损坏。

A79FDB42A58823FEDBE73529FD870A73.jpg

     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

C794FB0F0A2F8BDA93C9F56C6CCD9CCB.jpg

     石狮在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式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门均有石狮1对,桥陵朱雀门外1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

 06D25C8EABA171A467CFAA305EABAE38.jpg


三、桥陵石刻保护存在的问题

      唐代社会从开始到灭亡整整经历三百年的历史,无论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和辉煌时期。唐代陵墓墓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分支的部分,在上千年的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的重要成就。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桥陵建造于唐代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安史之乱前夕的帝陵于战乱后的帝陵形成了对比。从帝陵的石刻能直观的感受到唐朝国力的衰退,国家的动荡。

桥陵石刻被誉为“甲天下”, 然而对石刻文物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 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 石刻已经出现裂纹, 有的甚至整体脱落, 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使得优秀文化遗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石质文物特别是露天石质文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风化, 可能会剥蚀脱落, 开裂崩塌。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桥陵陵区石刻残损、裂痕、表面消蚀情况较为普遍。目前除石刻扶正、加设铁制围栏外, 尚无其他特殊有效保护措施。当地人们文物保护意识虽然增强, 但是对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对周围的植物乱砍乱伐, 导致生态破坏, 致使桥陵周围的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对各种资源的消耗速度也明显加快, 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是对丰山、尧山等传统陵区内陵山的不断破坏。大量水泥厂和碎石场的建立, 更是对唐帝陵造成直接威胁。

 

  参考文献:

[1]:阴星月.唐代帝陵神道石刻鸵鸟图像流变研究[J].天工,2021,(08):121-123.

[2]:唐培淞.唐和北宋帝陵瑞兽石刻造型风格比较研究——以桥陵獬豸和永熙陵角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30-31.

[3]:周景濂;田有前.唐陵石刻研究西部考古,2018,128-165.

[4]:吴夷.从陵墓前仪卫装饰雕刻寻绎盛唐衰微迹象——桥陵与泰陵石雕对比[J].艺术探索,2015,29(02):92-94.

[5]:潘虹.唐桥陵石刻现状调研及保护措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07):30-32+48.

[6]:王士立.唐桥陵獬豸石刻造像初探[J].大舞台,2010,(11):221-222.

[7]:党明放;贺万里.天高地迥  山重水阔——陕西唐桥陵石刻艺术概论[J].荣宝斋,2020,(03):38-6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