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本次测绘小组中九郎庙前院组共16人,参与正殿测绘共6人。小组成员通过每个部件的尺寸测量,整体尺寸测量的核对,平立剖面尺寸测量,尽量做到准确。(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上房顶考察,所以我们测量了平面及立面的所有可测量尺寸,然后结合营造则例和一些资料,最后数字化建模时,对照建筑本身,尽可能的做到复原,如有问题,请谅解!)
本次作品主要呈现的是“九郎庙正殿”这一元代建筑的结构构造,整体建筑现存三座殿宇:献殿、寝宫、正殿。献殿与寝宫各三间,通阔13.4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无斗栱,从结构上看系清代晚期建筑。正殿系庙内规模最大结构特异的元代建筑。面阔五间,通阔16米,进深9米,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九郎庙正殿是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椽袱用三柱。这个构架的特点是通长材料作六椽袱,前后两端与前后外檐铺作相交。椽袱上用斗拱驼峰托垫,简支平梁,平梁上大多有托脚支撑,使平梁处形成简单三角析架。六椽袱下皮,施一排金柱。这排金柱的位置主要依据使用要求来定。金柱上有施柱头铺作的。
另外我们对九郎庙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调研,内容如下:韩城九郎庙始建于宋元丰(1078-1085年)元德八年,(1304年)重修,明、清时均有修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20平方米,沿轴线以此为前殿、献殿(今无存)奕应侯大殿祀奉赵文子,轴线东侧另有孙真人祠祀奉为孙思邈,正阳洞祀奉吕洞宾,及三圣庙献殿,寝殿祀奉为关圣大帝、火神、财神,日三圣殿。据民间传说赵文子死后封神,居住在距沿所百里之外的九龙山主管农桑,灵应筹雨,素来灵验。清咸丰七年(1857年)韩城亢旱殊甚,阴阳违和,风雨不时,百姓眼看颗粒无收,韩城百姓自发到县衙庙请求县太爷一同前往九郎庙虔诚祭拜,大做法会,奉神祈雨。当晚三更复雨,次日韩原全境皆雨,过两日得雨三日,为感念奕应侯赵文子之功德;县衙将县东关集市畜税原始收入按月“布施诸庙”,韩城人以为这是奕应侯赵文子:感念昔日救护养育之功,灵应祷雨,不忘报恩,故而广建庙宇,虔诚祭拜,奕迎候赵文子逐渐成了百姓心中的神,加之托孤求孤的忠义之事广为流传,被封为诚信侯的程婴,还担负着崇高的医德,驱除病魔,保护着百姓的身体安康,忠智侯公孙杵臼赋予了武财神之说,驱除邪恶,保护着百姓日子的蒸蒸日上,即可祈求风调雨顺,也可保佑生活如意,亲人安康等,直至今日来此上香的人络绎不绝,表达人们对教育后人,弘扬民族正气,启迪人们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意义。
历史沿革:韩城九郎庙始建于宋元丰(1085年)元德八年, (1304年)重修、明、清时均有修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20平方米,沿轴线以此为前殿、献殿(今无存)奕应侯大殿祀奉越文子,轴线东侧另有孙真人祠祀奉为孙思邈,正阳洞祀奉吕洞宾,及三圣庙献殿,寝殿祀奉为关圣大帝、火神、财神,日三圣殿。“九郎”指赵氏孤儿, “九” 与“救”谙音;遥想当年晋国朝廷内外一场忠与奸的较量,正义方暂时处于被动地步,忠臣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历尽艰辛,受尽迫害,在险象环生中保全了孤儿,并终于除奸报仇的大义,铭记着2500年前惊心动魄的历史。据《韩城县志》载,九郎庙最初修于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含"教郎庙” , “后经历代一再重修,累世弗替”(道光三十年合阻县重修诸神庙碑记),其规模及耗资越米越大。明朝万历年间,九郎庙正殿、享殿全部换用石柱和铁瓦,石柱均由合阳县各乡村邑镇奉献,铁瓦由韩城、合阳、澄城三县分别铸造, “铸造瓦一叶,费银六分五厘”。到明求清初,以九郎庙为中心的诸神庙因其相当规模,已有“韩山寺"之称。在其寺院内有救郎庙正殿、享殿及玉皇、土地、关帝、元帝、雨师、娘娘、观音、东岳、西岳等配庙,又有钟楼、鼓楼、乐楼、南楼四个楼,还有戏合、山门、道院等建筑,占地数十亩。寺院对面山梁上,东边有九郎庙,西边有风伯庙。